7月10日,中国最大的储气库——新疆呼图壁储气库正式成功投产。这一项目是西气东输管网首个大型配套系统,也是西气东输二线首座大型储气库。
尽管这个总库容达百亿立方米的储气库投入使用后,将有效缓解新疆当地冬季用气趋紧的局面,保障西气东输系统供气的稳定性,但相比当前中国天然气消费的增长趋势及现有储气能力而言,呼图壁储气库依然仅仅是保障中国天然气供给稳定所迈出的一小步。
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是将从天然气田采出的气再注入可以保存气体的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一种“人工气田”。这个“气田”是供需之间的巨大缓冲,不仅可有效解决供需之间的峰谷之间的平衡(北方夏冬两季天然气消费量差距极大,以北京为例,甚至能达到1比8,这意味着冬天一天使用的气量将达到夏天单天用气量的8倍),而且在长输管道检修更新或者意外事故等原因出现时依然可以保证供给,同时还是国家天然气战略储备的重要设施。
公开信息显示,在呼图壁储气库投入使用前,国内大型天然气储气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只有大港储气库、华北油田的储气库及位于江苏的金坛和刘庄储气库。所有这些储气库的调峰能力加在一起只有不到150亿立方米。而2012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已逼近1500亿立方米,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不到10%。
与天然气市场相对成熟的美国相比,中国在天然气的调峰能力建设上差距明显。美国近30%的天然气储存在地下储气库中,相当于有30%的调峰能力。
地下储气库的调峰能力正面对着中国爆发性的天然气消费增长趋势。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已经连续第10年以两位数幅度增长,2012年由上年的1305亿立方米增加到1475亿立方米,增幅达13%。其中,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管道天然气进口量猛增40%,达到197.5亿立方米,几乎占天然气进口总量的一半。这些增量都对西气东输造成了巨大的调峰压力。
天然气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天然气管道及LNG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作为天然气管道的配套设施——大型储气库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对于中国而言,事实上直到1997年陕京管线一线建成投产后,建设储气库的意识才逐渐形成,之后是漫长的选址、地震勘探、初步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直到2000年,首座枯竭油气藏大张坨储气库在天津投产,中国才彻底实现储气库“零”的突破。
时下,单独依靠管道调峰已满足不了越来越快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中国地下储气库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正是基于此,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将重点建设24个储气库。
尽管规划如此,作为投资修建储气库的业主企业而言,依然要以经济效益作为权衡企业行为的尺子。地下储气库投资巨大,而且回报周期漫长,使得企业背负巨大的资本压力。为了提高上游油气供应商的调峰积极性,一些学者纷纷建议,政府需要给予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同时完善天然气储备市场的商业化运营,保证企业有利可图。
但回归到现实之中,无论怎样刺激,只有让调峰天然气体现出其真正价值,才能真正促进地下储气库的建设。
以美国为例,储气库无论是采气还是注气主要决定于市场上的天然气价格。当天然气市场价格低时,天然气运营商从市场上购入天然气并存入储气库。当价格高时,再从储气库采气输送到用户,通过这样的商业运营方式,体现了储气库中调峰天然气的真正价值。
在美国,储气库的业主有65%为管道公司,35%为城市燃气公司。这些公司负责储气库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主要责任是向天然气运营商提供储气、采气服务,收取储转费,一般不拥有储气库内的天然气。在美国,管道中输送的或储气库中储存的天然气有65%属于城市燃气公司,27%天然气的属于管销公司,7%属于管道公司输送过程中的暂存量。夏季与冬季的天然气价格差、调峰气价及高峰时的议价气是促使北美储气库高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时下,呼声愈高的中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或许将决定着未来地下储库是否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作者王晓夏,为《能源》杂志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