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甘肃新能源产业建设速记

2010-03-15 09:12:24 甘肃日报

“低碳”也许是2009年最为流行的词汇之一。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时间成为时尚话题。新闻记者甚至在街头向路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低碳’了吗?”——“低碳”,这个原本很陌生的词语,当下已经和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的生活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009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国际社会表示,争取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此次大会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的目标。国家领导人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不仅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表明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坚定态度。

从哥本哈根到北京,从北京到西北内陆的甘肃省,短短数月时间,“低碳”已经并非一个虚拟的概念,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任务,一个硬硬梆梆的指标!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甘肃来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众所周知,甘肃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开发地区,高能耗、高排放、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工业用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而冶金、化工、有色、建材、石油加工、电力、煤炭等7个重点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我省又是一个以化石类能源为主的省份,在电力180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中,火电的比例占到63.5%以上,减排之路任重道远,发展“低碳”势在必行!在这样的现状下,既要发展又要“低碳”,矛盾纠结,难题垒叠。

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甘肃的决策层对此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决心。人们至今还记得,3年前的5月24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有关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曾立下这样的“军令状”:“作为省长有省长负责制,国务院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和指标是必须要完成的,完不成就要引咎辞职!”

其实,在发出掷地有声的誓言之前,甘肃人就开始了实实在在的行动。2007年5月16日,徐守盛在甘肃电投永昌电力公司按下引爆按钮,5台总装机容量9.9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顷刻间被爆破拆除;时隔20多天,兰州西固热电有限责任公司5台发电机组被拆除。拆除老机组只是甘肃“减排”工作的一部分,全省列入计划拆除的小火电总装机容量达到77.5万千瓦。

“节能减排是我们破解这道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徐守盛说,“按照过去的观念看,发展和治污减排、节能降耗,的确是有矛盾。但我们现在谋求的是科学发展,决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2008年3月,《甘肃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规划》出台,规划制定了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总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56.3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16.8万吨,同时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企业将全部被淘汰。为争取实现这一目标,省上计划投资76亿多元,实施112项环保工程。

淘汰排放“大户”,关停老旧机组,必须寻求新的替代能源,以填补产业空缺。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状况,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可再生能源资源尤为丰富。其中,风能资源可开发储量在4000万千瓦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约在4800-6400兆焦/平方米。可以说,在我们的头顶和脚下,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新能源。甘肃人寻求未来替代能源的目光,理所当然地落在了“风”和“光”上。

其实,很早以前甘肃就开始了利用风能的探索。14年前,在距玉门镇不远的戈壁滩上,矗立起4架高高的“风车”,随着巨大叶片的转动,一项纪录由此诞生——甘肃开发利用风力发电实现零的突破!

这4台3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是甘肃最早建设的试验性风机。这4台转动了14年的“风车”给甘肃发展风电带来无限遐想和美好憧憬。2006年,省委、省政府根据甘肃实际,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宏大战略构想,为甘肃风电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短短几年间,被当地人称之为“风车”的风力发电机组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昔日寂静荒芜的戈壁滩,因为有了这些“风车”的存在变得生动而美丽。国内二十多家知名企业,纷纷在荒凉的戈壁滩安营扎寨,投资开发风电。截至去年底,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20万千瓦。与当时仅有的300千瓦装机相比,增长了7000多倍。国内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首个光伏发电基地正在这片热土上崛起,甘肃低碳经济之路正在从这里出发。“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战略,实际上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表现。初步估算,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可替代相当于58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发电量,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00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00万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显著,将有力促进我省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也将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到201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提前5年实现国家规定的目标。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甘肃省河西地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和戈壁荒漠土地资源,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理念,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想。近几年,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机遇,开创能源供应新模式,全面启动了以酒泉为中心的风电基地和以河西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基地前期和建设工作。目前,国内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泉风电基地一期38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国内第一个兆瓦级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同时,酒泉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武威太阳能级硅材料生产基地正在抓紧建设,酒泉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和河西地区一批兆瓦级太阳能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开展。规划到2015年,在河西地区建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并带动以风电、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和以核燃料的浓缩、转化、后处理为龙头的核工业产业链,构筑甘肃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发展新能源已经被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甘肃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理应在这场新能源革命中充当“急先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甘肃调研时说,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甘肃在满足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加大开发力度,逐步纳入到国家“一盘棋”中,为其他省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光”和“热”。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甘肃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