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生物能源:发展新能源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坎儿

2010-03-10 08:43:19 中工网 

“太阳能、风能只能解决能源问题,不能解决吃、穿等问题,只有生物能源能提供碳源。” 3月6日,长期从事燃料乙醇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中粮集团总裁助理岳国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由烃经济到糖经济,生物能源是发展新能源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坎儿。”

与风能、太阳能相比,燃料乙醇燃烧虽然放出二氧化碳,但是由于生产燃料乙醇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本身又吸收二氧化碳,从循环角度来讲是符合低碳概念的清洁能源。

从替代能源角度来看,电能可以通过风能、太阳能、核能等能源来转化生产,但是它们无法生产或替代车用液体运输燃料。对中国这样一个主要原油进口国而言,乙醇等生物燃料无疑有助于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生物燃料与食品作物竞争土地、肥料和水,“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争议由此而起。正因如此,相比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近年来的风生水起,生物能源在我国的发展似乎不那么顺风顺水。

对此,岳国君说:“技术的发展、认识的改变都需要积累,总体来说中国生物能源发展很好,目前在总量上排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巴西。”

作为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岳国君见证和参与了粮食巨头中粮在这一领域规划布局的全过程。

第一代燃料乙醇是用玉米等陈化粮制乙醇。中粮集团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掌控了3家陈化粮燃料乙醇定点企业,其中丰原生化是国内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

2007年,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不再利用粮食作为生物能源的生产原料。此后,中粮开始拓展木薯、红薯、甜高粱等非粮作物项目,并提出2010年生产燃料乙醇310万吨、占全国60%市场份额的目标。

但受到价格上涨、供给季节性、种植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制约,原料来源始终是个难以突破的瓶颈,这使得传统非粮作物作为乙醇原料的比较优势不明显。

纤维素制乙醇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富含纤维素,在我国每年可利用量达到6亿吨。而这场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的“竞赛”,成为真正意义上技术实力的比拼。

岳国君告诉记者:“中粮集团早把眼光放在了纤维素制乙醇上,并取得了较快进展。到目前为止,中粮集团已经拥有36项燃料乙醇方面的专利,其中,和纤维素制乙醇相关的有14项。”

中粮的竞争对手河南天冠集团于2008年5月8日研制建成了我国首条年产5000吨纤维素制乙醇项目生产线。

但对这些企业而言,如何降低成本仍然是一个难题。“100步走了99步,只差一步了。纤维素制乙醇的核心技术一旦突破,会迅速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

令岳国君自豪的是,这一领域的科研水平,我国与世界领先国家水平站在了同样的高度。“这个领域的研发投入很大,难度很大,仅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我们作为组织者,联合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进行研发,由此获得核心技术。”

在他看来,“纤维素制乙醇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技术,即使短期内无法商用,也要进行技术储备。中国在生物能源技术的掌握上绝不能落后。”

中粮、中石化和全球工业酶制剂主导企业诺维信三方签订共同发展纤维素制乙醇技术框架协议一年后,项目取得重大进展。3月3日,诺维信中国总裁柯铭称,已经研制出新型酶制剂,可将生物燃料成本降至2美元/加仑,与当前国际市场的汽油价格持平,而三方的合作项目有望于明年底开工建设。

按照《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总利用量为300万吨。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将达到1000万吨,前景诱人。

岳国君和其他两位同事参加了去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现在是后哥本哈根时代,全球经济从能源依赖型转向技术推动型。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种种机遇、挑战甚至危险,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试图建立新的经济秩序,所以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东西要赶快淘汰,以前是自然淘汰,现在是强迫淘汰。”

除了在生物能源领域布局,中粮也力图在主业上紧跟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我们正从原料加工为主转向市场和科技支撑为主,要建立全产业链的食品企业,塑造完整的价值链后就能优化流程、降低成本。”

事实上,低碳经济与粮食企业也密切相关。以葡萄酒为例,越来越热的地球已经令全球葡萄酒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挑战。科学研究表明,气温的上升将会使一些葡萄酒特有的香味丧失,红葡萄的颜色将变淡,而一些白葡萄品种甚至极有可能消失。

正因如此,低碳发展思路将贯彻到中粮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比如,2008年,国内首个葡萄酒企业废水处理系统及生态建设园项目在长城葡萄酒昌黎产区的华夏酒厂投入使用。日处理有机废水500立方米,主要用于附近葡萄园及周边花草树木等景观的浇灌,保证了生产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及零排放,被业内认为开启了中国葡萄酒循环经济的先河。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新能源 生物能源 生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