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11月上旬至2010年2月28日,今冬的107天,四川大部分地方有长达90天以上的日子“颗雨无降”。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张世林说,四川正经历“50年一遇”的秋旱连冬干气候状况。目前成都市受旱面积约9万亩,受旱地区主要分布在金堂、青白江、龙泉驿、大邑、崇州等区(市)县的丘陵地区。
3月4日,记者从成都电业局获悉,面对日益严重旱情,国家电网四川成都电业局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早部署,早准备,打响了一场抗旱保供电的攻坚战。其中,成都电业局实施的“农业排灌科技改造”示范工程在抗旱中发挥重要作用。
未雨绸缪“农排技改”工程显神威
“多亏电力部门实施了‘农业排灌用电科技改造’工程,要不然我们村3800亩蔬菜哪经得起这么大的冬旱呀?”2月28日,在成都市金堂县柿子树村的菜地里,村支部书记曾一清对供电局的电工说。
据成都电业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市农田灌溉面积达到34.5万公顷。成都电业局直供区农业排灌用户达到20408户,累计负荷达到85641千瓦,2007年全市农业排灌用电量达到2615万千瓦时。但是这些农业排灌电网存在年久失修、设备陈旧等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和排灌能力不足。
根据成都市供电排灌的实际情况,成都电业局按照“一井一线、一表多卡”的目标,在金堂县的丘陵和山区试点整治排灌电网,建立起一套农村排灌用电管理系统,将排灌电网电源直接建设到排灌地点附近。村民可以通过IC卡,按照自己实际需求购电。
通过先行试点后,成都电业局07、08、09三年连续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农业排灌科技改造。在此次50年不遇的旱灾中,已投入使用的“农业排灌科技改造”工程大显神威,让农村排灌既安全又方便还经济,缓解了抗旱的燃眉之急。
在成都“农业排灌科技改造”工程试点村——柿子树,狭长的沱灌堰塘两边随处可见样式统一规范的抽水表箱,附近还有一些微型的抽水泵,“嗡嗡嗡”正开足马力,让庄稼喝个够。张先水正忙着给花菜浇水,他高兴地说:“排灌改造后,灌溉非常方便,拿IC卡在机井房里的计量表上刷一下,就能浇地了。天干地旱我们也不用发愁了!”
快速反应吹响抗旱保电集结号
针对四川省近年来频繁出现各类自然灾害,重大保电任务繁重的情况,成都电业局在四川电网系统率先建成了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全面、准确传递。电业局决策层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协调、整合公司系统人、财、物各类资源,在最短时间内科学合理地处置好突发事件,为快速反应提供了坚强保障。
2月22日,在成都电业局召开的新年后首个工作会上,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成都电业局局长张福轩就明确的提出各单位要密切关注当前的旱情,成立抗旱保供电领导小组,启动抗旱保电应急机制。同时要求各单位加大农网建设与改造力度,确保已竣工的“农业排灌科技改造”工程运行畅通;在供电线路可以延伸的地方,尽量安装配电变压器,为抗旱浇地提供电源;落实专项资金,实施农村配电变压器的新增架设和增容,并多方筹措临时电源补充到现场,扩大电灌面积,减缓旱情。
2月23日,成都电业局从物质应急储备库调出100台发电机,配送到各地抗旱点,与此同时,各级供电部门以最快的速度筹备发电机和配电变压器等保电物资,最大限度地保障抽水用电。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在青翠欲滴的菜地里,一台台应急发电机陆续轰鸣起来,一股股清泉流进干涸的大地……一场供电员工抗旱浇麦浇菜、热心助农的战斗在成都大地打响。
优质服务全力保障“三农”用电
旱情发生后,成都电业局相关领导先后奔赴全市各地抗旱保电一线,现场指挥督察抗旱保电工作,要求利用一切资源力量筹措临时电源,扩大电灌面积,急“三农”所急,想“三农”所想,全力保障抗旱用电。
金堂供电局成立了电力抗旱服务队,每天深入田间地头巡查抽水用电情况,及时为农民排忧解难,保证了全县农业排灌专用计量点382套全力发挥作用,8227家农村客户受益,受益人口29087人,灌溉面积21081亩。
龙泉供电局下发了抗旱保电10条工作措施和10项便民措施,开办“抗旱保电绿色通道”,实行“抗旱保电加急业务”的现场办理送电。
2月17日,当得知团结村提灌站的变压器被盗后,金堂供电局福洪供电所免费借给其一台250千伏安的变压器。看着“贵如油”的河水抽到了自家的地里,村长陈家才激动地说:“感谢供电局送来了‘及时雨’!我们村537多亩庄稼无忧了。”
目前,旱情正在延续,成都电业局已做好充分的准备,全体员工枕戈待旦,誓夺抗旱保供电硬仗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