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造就低碳建筑节能途径

2010-03-03 09:08:24 哈尔滨日报   作者: 徐光胜  

近年来,全国建筑能耗持续呈上升趋势。3月1日在哈召开的“城市的发展与我们的责任”主题论坛上,有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能环保型住宅,到2020年建筑用能将提高到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

低碳建筑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实践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为地球上北纬45°以北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如何发展节能建筑、推行低碳建筑模式?位于寒带地区的哈尔滨,其建筑节能环保的意义将更加突出。

建筑施工从保护黑土资源做起

黑土层对黑龙江省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粮食的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专家介绍,若黑土层消失,原有的黑土地将寸草不生。但近年来,黑龙江省黑土资源每年都在流失,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对黑土的随意丢弃,更加剧了黑土资源的破坏。

多次赴美国参加绿色地产业相关活动的市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哈电地产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桑洪发现,随着哈尔滨市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一些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者对其开挖的黑土资源随意丢弃。目前在省内高速路两边、新建工厂及大型建筑周边,都出现了寸草不生的荒芜区域。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现在每年都以数平方公里至数十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黑土地进行有效保护,很多区域遭到破坏后将成为很难改造的不毛之地。”桑洪担心地指出,建筑过程中将黑土当作垃圾扔进垃圾场后,就很难再得以回收利用。所以黑土资源的保护,对开发商而言不仅是一种口号,而且是一种社会责任。

也正基于此,在本次论坛上,诸多地产商共同签署《黑土宣言》,承诺在房地产开发等建设活动中把黑土层有效剥离,让黑土不再成为垃圾和残土,而用于城市绿化,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事实上,一些地产企业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哈尔滨市一家大型地产商介绍说,从去年开始,其部分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均把施工地黑土取出放在专门场地,项目竣工时再将这些黑土作为绿化用土铺到小区的地面。

黑土地建筑开发的环保路径

桑洪认为,低碳建筑概念已不仅仅是多种树、多种草,还包括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少使用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材料,以及使建筑材料最大化再循环利用的所有手段。

对于如何实现低碳建筑,众多地产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消费者委托小公司装修,比规模型装修每一套要浪费建筑材料、多产生建筑垃圾共两吨,中国平均每年500万套新房子光多产生的建筑垃圾就是1000万吨。”作为国内最知名地产商之一的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石认为,房子装修有巨大的低碳环保账可算,规模装修是实现建筑环保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消费者入住后的建成社区,通过垃圾分类处理也能开拓出低碳环保的巨大空间。2004年,武汉万科花园第七期竣工后,因位于其旁边的城市垃圾场未及时搬走,引发业主群体抗议事件。王石对此记忆犹新:“我在现场待了15分钟,但是回来之后身上垃圾的臭味一个星期都没消。”事后,万科公司开始思考社区内的垃圾处理问题。经过几年探索,企业已经能通过垃圾分类和发酵实现垃圾回收和利用,最终将城市垃圾40%消化于社区内部。

“建筑的节能并不在于对能源利用率有多高,而在于如何降低对能耗的需求。”国内第一个拥有私人飞机的远大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跃说,当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后,他现在已经很少再搭乘专机。

老家在呼兰区的张跃对东北的住房环境非常熟悉。他认为,哈尔滨墙体节能已经领先全国,但对发展低碳节能建筑而言,哈尔滨还可以通过将墙体、窗户的隔热及室内通风隔热工作降低对能耗的需求,实现将传统建筑能源消耗减少80%至90%。而且,在整体上,哈市可以通过对现有旧建筑的改造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不过,在加强住宅隔热保温时,更需要加强住宅通风改造来促进居民健康。

市场机制推动建筑节能

不过在当前,节能建筑的推行却是“叫好不叫座”。

桑洪认为,在政府层面,建筑节能费钱费力见效慢,从而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而在地产商看来,开发商采用更高节能标准使建房成本加大,若没有很好的鼓励政策,也是不会有积极性的。对购房者而言,无论是购买一手房还是二手房都不会因购节能建筑而享受到降低交易费、适当减收热费等优惠,因此购房人对建筑是否节能根本不关心。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节能环保仅靠政府缓慢地推进,显然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既有建筑和在建建筑节能的推进。桑洪指出,当前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市场来推动。

专家观点

政策助推建筑节能

对如何推进建筑节能,桑洪提出了三种策略:

对于新建达到和未达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实行奖罚,将罚金奖励给达标项目。对节能建筑减少供热入网费,使开发企业利益有所保证。

对购买节能建筑的居民,降低热费缴纳标准,并实行折扣税率,让购房人得到实惠。

对既有建筑改造,实行银行低息贷款、用节约的热费差价使参与企业获利等方式形成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政策动力。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建筑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