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9日电题:中国正试图将发展的步伐走得更稳些
中新社记者邢利宇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有隐忧。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中国GDP增长8.7%。一石激起千层浪,外媒惊叹之余,也担心中国经济会出现过热,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可能破裂等。
担心非空穴来风,影响中国经济“走稳”的绊脚石为数不少。如8.7%这一数据就与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宽松的银行信贷等密切相关,但民间投资尚未形成热潮。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数据显示,1978年改革开放到国际金融危机前一年2007年,中国GDP年均增速9%到10%之间;其中1995年到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超过GDP增长速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仅为8%,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6.2%。
经济数字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社会财富增长,也不等同于民生改善,更不标志着社会发展一路绿灯。中国医疗保险、就业投资、服务业等在投资总量上比例少,经济结构也颇不平衡,社会经济深层次矛盾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断显露。
有评论指出,“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我们现阶段民生幸福的最佳模式。”如不抓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资源过度投入、投资率过高、消费不足、环境破坏等问题,中国快速发展的步伐迟早会“踉踉跄跄”。
对此类隐患,中国领导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国家主席胡锦涛本月3日对“地方大员”指出,“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30日在河北村民家中座谈时透露,今年要从增加涉农补贴到提高粮食收购价,从进一步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到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并强调“财政收入新增部分要大部分用于农村、农业和农民,这是一条重要原则。”
1月11日至2月6日,温家宝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在汇集社会各界精英的全国政协,2009年也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等为重点,视察调研,并形成良好的政策建议。
有政协提案指出,“只有坚持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良性增长,才有可能真正化解危机。”提案建议防止经济向粗放型增长方式复归;积极调整社会收入与分配方式;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改革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等。该提案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视。
2009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会议指出,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相关发展低碳经济、不断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以及调整粮食直补方式使种粮农民多受益、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在高层许多决策中得到体现。
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关注改善民生、产业结构升级、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种种举措都凸显,相较于2009年初强调“保八”目标,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将更重视涉及整体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方方面面。
行稳才能致远。这些措施带来的成效究竟如何,人们可以拭目以待。不过,在“快”的同时,在“稳”字诀上下功夫,中国的发展必将呈现新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