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年末引发不少行业“地震”的“38号文件”中,多晶硅首当其冲被列为急需抑制产能的行业。事实上,作为国内光伏产业的上游,“过剩”只是多晶硅产业的“七宗罪”之一,高能耗、高污染、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扩张过快、技术空心化的名声近年来一直笼罩在这个新能源产业之上。
那么,多晶硅的产业结构如何调整?有关部门针对规模、能耗、污染3个方面将设置准入门槛。在2009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两轮对《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后,日前,又召集国内多家主流多晶硅企业参加座谈会,就争议较大的各项标准进行讨论,这意味着《标准》的出台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3000吨是生存底线
江西新余赛维LDK在美国上市的财富神话曾经令江西各地蠢蠢欲动。“很多企业都想生产多晶硅,甚至传说每个县都可以搞多晶硅产业基地。”这股热潮不只在江西,甚至已经蔓延至全国。
对此,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制订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首先设定规模门槛,抑制这股大干快上的热潮。根据征求意见稿,国内新建多晶硅项目的单线产能必须在3000吨以上。同时,新建多晶硅项目也将由“备案制”转变为“审批制”,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项目将无法上马。
有业内人士据此测算,仅以产能为限,目前,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1/4达到了这个水平。而目前已备案并准备建设的项目,在《标准》出台后,将有可能半数无法通过审批。据悉,这个门槛也是比照国际趋势而设定。目前,世界领先的多晶硅生产企业,都在上大型项目。2009年,新上生产线的规模为4500吨/线,2010年有的项目已超过8000吨/线。
而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对产能规模提出较高要求,也是对资金实力的一种要求,是企业有能力负担污染治理、节能投入的先决条件之一。“污染回收装置投入运行费用都不低,小企业根本承担不了。”
能耗必须大幅降低
根据江西省环保厅对赛维LDK年产1.5万吨多晶硅项目的批复:“项目达产后,年耗柴油约20.9万吨,年用电32亿千瓦时”。如果这个项目全部开工,单厂用电量就相当于整个南昌市用电量的1/4;不考虑厂区内生活用电,生产每千克多晶硅的综合能耗达到213千瓦时。
尽管从单位产值能耗来说,多晶硅的生产能耗低于钢铁和电解铝,但其能耗高的问题仍然广为诟病。对于更多多晶硅中小企业来说,能耗问题更加严重,生产每千克多晶硅的能耗达到389千瓦时。
对此,《标准》要求,新办多晶硅企业综合电耗不得高于200千瓦时/千克,其中,对主要生产环节——还原的能耗不得高于80千瓦时/千克。据了解,这个要求比国外标准要低,但比现在国内不少小企业的生产水平高,有利于提高国内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水平。
而这一标准也是直接比照“38号文件”的要求。当时的文件中明确,新建多晶硅项目还原电耗应小于60千瓦时/千克,到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目前国内企业大规模引进采用改良西门子法技术工艺,每生产一公斤多晶硅大约耗电200度,这相对于以往已经有大幅度降低。据预计,未来一两年内,能耗可以降到每公斤120-130千瓦时的水平。
环保要成硬门槛
很多人质疑,多晶硅生产到底有没有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多晶硅生产线确实会产生四氯化硅、氯化氢等危险废物,问题的关键在于工艺和监管。
专家介绍,目前国际上生产多晶硅的工艺主要有改良西门子法与硅烷热分解法,前一种工艺占80%,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技术,其生产过程中四氯化硅和氯化氢能被完全回收。国内很多企业引进了这项技术,但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当可观。大项目的环保投资就占到项目总投资的1/5,中小项目的这一比例还会更高。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新建项目要对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全部回收,同时对废弃物进行转化等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目前,多家大型企业均称自己的多晶硅生产项目已经实现零排放。赛维LDK有关人士表示,赛维废料和气体都是闭环系统全部回收,零排放零污染。而对于小企业来说,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有些企业投资规模非常小,根本无法建立回收系统。
但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大中型多晶硅生产项目也同样存在隐患。据一位承担过大中型多晶硅项目环评的人士透露,四氯化硅废液属于危险废弃物,处置费用很高。当时他为业主方选择的处理方式为焚烧,但因为环保投资太大,企业生产不下去了,后来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
作为多晶硅产业大省,江西省已经对行业污染有所警惕。2009年7月,江西省省长吴新雄批示,要求认真调研多晶硅生产的环保问题。
对此,李俊峰表示,多晶硅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管理和规范问题。2009年全球生产了大约6万吨多晶硅,大部分都是在挪威、美国、德国和日本这样环境政策非常严格的国家。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处理多晶硅的废气和副产物,不是技术上遇到瓶颈,而是肯不肯用最先进技术、愿不愿意投入成本去控制。
他认为,政府更应该提高企业进入的环保门槛。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规模再大都不能进入这一行业。国家制定针对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政策,更多应该从提高环保门槛的角度入手。这也将会成为未来的政策发展方向。
标准引发行业洗牌
自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多晶硅列入具有重复建设倾向的“黑名单”之后,各地已被要求收紧多晶硅项目,地方未土建的多晶硅项目也已基本叫停。此次即将出台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还将会卡住谁?
据了解,《标准》不仅包括企业设立、布局、注册资本、环保要求、生产规模等内容,还包括细化资源回收、能耗等指标,以及确定行业产品质量标准,防止职业病、安全生产等因素也将纳入考量。“意在抬高准入门槛,此次小型企业必将出局。”有业内人士称,标准中对项目规模、千吨多晶硅占地面积、还原电耗、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等要求,目前,都是小企业无法达到的。
业内人士指出,根据征求意见中的标准,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前15家多晶硅企业是完全符合相关要求的。而40多家企业中,有20家左右存在环境问题。并且,少数企业由于工艺问题。能耗比较大,存在一定的污染隐患。而《标准》出台后,资本市场对多晶硅投资将做全盘考虑,“包括政府限制、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等因素,对千吨级小厂的投资,将会紧缩甚至全面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