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新华医疗29%的股权,增持日照港部分股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18亿元……2009年,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淄矿集团化危为机,频出大手笔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各项指标全面飘红,销售收入、利润分别比预算提高24.5%和6.3%,资产总额达到206亿元,上升17.7%,取得了远远好于预期的经营成果,而且搭建起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平台。
“结构调整是关系煤炭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长远性问题。‘调’字威力巨大,把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和主攻方向来抓,不断推进产区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是淄矿集团解决好结构不合理深层次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淄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厚亮如是说。
产区结构:变“立足省内”为“走向全国”
“吉克、糯东、杨家村三个矿井明年要实现联合试运转;高家堡矿井要完成“四通一平”;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加大煤炭后备资源开发力度……”新年伊始,马厚亮提出今年将斥资18.7亿元大手笔推进省外主业扩张。
淄矿的煤炭生产有过辉煌的历史,曾一度是山东省的“产煤大户”,特别是1953年淄博矿务局成立以来,连续多年占全省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
然而,辉煌的背后也有过切肤之痛。进入“九五”以后,淄矿大部分矿井因不具备规模生产能力被相继注销。巨大的生存危机笼罩着淄矿。
企业如何闯出一条生路?“作为煤炭企业,在煤炭生产经营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用足用活国家产业政策,发挥比较优势,有充足的煤炭资源做保障是衰老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举。”淄矿集团总经理张寿利如是说。
近年来,淄矿集团把走出去做强煤炭主业作为摆脱困境的“生命工程“。1996年,挥师鲁西南,快马加鞭建设国家划拨的接续煤田——济(宁)北矿区。随着2005年底济(宁)北矿区最后一对生产矿井唐口煤矿投入试运转,淄矿首个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建成。
抓住国家加快西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提出了变“立足省内”为“走向全国”的战略,坚持省内稳产与省外开发并举,积极“走出去”到省外开发煤炭资源。早在2002年,他们就在山东煤炭系统中率先走出省门到陕西开发煤炭资源,拉开了山东煤炭系统“走出去“的序幕。2005年底,设计年产300万吨的亭南煤矿建成投产。
淄矿“走出去“战略远不止于此。通过对全球能源布局及国内煤炭产业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川陕、云贵、新疆、内蒙等富煤省份和地区都成为战略外拓的着眼点。2005年11月,贵州糯东矿井开工建设。此后,淄博矿业集团通过竞拍、控股收购、转让等手段,又先后获取云南新吉克、陕西高家堡、内蒙古杨家村矿权、陕西亭南矿后备资源、塔然高勒矿区油坊壕煤矿等储量20多亿吨,使集团主导开发的资源量达到54亿吨。山东济(宁)北、陕西彬长、内蒙东胜、云(南)贵(州)四个煤炭生产深加工基地战略布局完成,按年产3000万吨计算,淄矿的煤炭资源开采服务年限将超过100年,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大大增强。
产业结构:变“遍地开花”为“适度多元”
非煤产业主要厂点由“十五”初的230多个减少到目前的不到50个,而年销售收入却增长了四倍多,去年达到了62亿元。数字充分展示了淄矿集团非煤产业结构调整的魅力。
淄博矿业集团非煤产业的发展,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特别是在“九五”时期,作为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的特困企业,他们上了一批门类诸多的非煤项目,可谓“遍地开花”,对于当时维持生存、脱贫解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总体上“小、弱、散”的“先天不足”,越来越难以抵御市场的激烈竞争。淄矿集团大刀阔斧地进行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在改革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成功之路。
单位调精。就是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内衰老矿井政策性关闭破产和主辅分离政策,分离二级单位,瘦身健体。 近年来,淄矿集团先后对7个衰老矿井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对6个非煤单位实施了主辅分离,9所中小学、1个公安分局、9个单位社区移交地方,2.5万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通过关闭破产和主辅分离,集团得以瘦身健体,更加精干,而分离重组单位又得以轻装上阵,更好地维护了分离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规模调大。就是对现有项目实施扶优扶强、抓大放小战略。淄矿集团对市场发展前景好和能够做大、做优、做强的项目,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对于效益低下、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一些小、散、差的弱势项目,实行“关、停、并、转”。有效解决了过去那种上项目小打小闹以及在产业发展上画地为牢的现象,主要非煤厂点,由“十五”初的230多个减少到现在的不足50个,但经营规模过5000万元的比原来增加一倍多。
产业调新。就是突出高端、高质、高效,在新领域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淄矿集团发展非煤产业做到“四个不上”,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上,高耗能、低产出、难转化的不上,不掌握关键技术的不上,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不上,努力维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按照这一发展定位,淄矿集团由过去重点发展“化工、新型建材、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发电、机械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和、构建“煤电材”和“煤电化”两大产业链,转变为突出高端、高质、高效,新上项目在“高”上下功夫,现代物流在“广”上做文章,在新领域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构建三大循环经济园区和构建总部经济圈。到去年底,水泥熟料产能达到310万吨,水泥产能达到250万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MW;煤炭运销和物资供应两大物流公司实现收入42亿元,占非煤经济总量的68%;进军医疗器械产业,受让了淄博市政府所持有的新华医疗29%的股权,成为新华医疗的控股股东。2009年,淄矿集团非煤产业销售收入达62 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 45.26% 。
产品结构:变“三高三低”为“三低三高”
淄矿集团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实现由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向低消耗、低污染、低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三低三高”转变。
在煤炭产品方面,加快洗煤厂的升级改造,最大限度提高煤炭产品入洗率,将高热值、高附加值的洁净煤作为煤炭产业的主导产品,先后开发出了1#、3#混煤、洗精煤混煤、冶炼精煤、洗动力精煤等品种,使“淄矿煤”随时都是“抢手货”,且时时卖个好价钱。
据许厂煤矿运销公司经理董桂明介绍,仅许厂煤矿销售精煤与销售原煤相比,每年增加的效益在3000万元以上。此外,每年生产块煤近30万吨,多创收近3000万元。而整个淄矿集团每年增收在亿元以上。
在非煤产品方面,改制之初,淄矿集团非煤产品多达2000余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为此,淄矿集团一方面主打绿色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先后建成了两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和配套的粉磨站及6家环保节能型电厂,每年可“吃掉”矸石、洗矸、煤泥等260多万吨,每年产生效益上亿元,而且提前两年达到了省政府规定的 “十一五”节能目标。一方面,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培植起了水泥、管材、墙材、工程塑料等一批名牌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调“字威力巨大,”调“字活力无穷,使淄矿集团变得活力十足、魅力十足。在日前揭晓的“山东60年60品牌”中,淄矿集团凭借底蕴深厚、历久弥香成为山东煤炭行业惟一入选企业;在2009年初召开的山东省工业调整振兴大会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改革开放 30 周年山东省优秀企业”称号;该集团还曾当选“全国最具成长性企业”。
“调”仍是淄矿集团今年工作的主旋律,并且重心更加突出。“我们必须下决心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在坚持‘优而特、富而强’愿景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即:由相关多元向适度多元的产业格局转变,由粗放式、被动型增长向集约型、可持续增长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基础性、低端化、低附加值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变,由生产管理型向经营发展型转变。形成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医疗健康、水泥建材和新型材料产业为支柱,现代物流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做强基础产业、做大支柱产业、做优支撑产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梯次有序、后劲充足、经营稳定的‘四三一’产业发展格局。“在前不久淄矿集团召开的2010度工作会上,马厚亮又吹响了淄矿集团新一轮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的“冲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