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应对气候变化中央财政多方出击

2010-02-02 18:02:40 财政部网站

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来自中国财政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及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向外界公布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积极作为,其中详尽的数据及事例,证明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积极的姿态。

应对气候变化财政政策框架

为应对气候变化,财政部从四个方面明确了财政政策框架。

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创新运作机制,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保障。2000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1800多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安排900多亿元,用于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安排约2000亿元资金,用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同时,通过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加大对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创新运作机制。

其次,完善税收制度,构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资源税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体系。对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消费行为和产品,给予低税率、减征、免征等税收优惠支持;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再其次,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发挥政府示范作用。中国已经建立了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制度,制定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

最后,加快推进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开展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完善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

应对气候变化财政政策具体措施及效果

在具体政策措施上,财政部主要从12个方面入手,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借鉴国际碳交易制度,按技术改造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对企业给予奖励,节能量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核,可测量、可核实,政府主要是对节能结果进行考核和奖励。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推动完成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近1亿平方米节能改造,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启动高等院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试点。支持建设371个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实施111个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在21个城市和38个县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及农村县级示范。

鼓励高效节能产品消费使用。2007年开始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家电给予财政补贴,重点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如要求冰箱、冷柜能效等级达到二级以上,比市场同类产品节电20%以上。2009年6月,开始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组织推广高效节能空调,对生产企业推广节能空调给予财政补贴。

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2009年1月,选定北京等13个城市,在公交、出租、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3年计划推广不低于6万辆,目前已有2000多辆新能源汽车交付使用。

引导地方政府加快污染防治设施建设。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地方政府加快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已支持建设9万公里污水管网,1800多个“三河三湖”、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已支持1828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277个村庄开展生态示范创建,一批危害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受益农民达1300万人左右。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财政补助。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水泥等13个行业落后产能给予财力转移支付,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水泥2.8亿吨、焦炭8700多万吨、电力2800多万千瓦等落后生产能力。

支持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了324个污染源监控中心、3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对1万多家企业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在7225个废水排放口和5472个废气排放口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传输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

大力支持风电产业发展。初步建立起覆盖风资源测评、风电设备产业化、上网电价、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如支持开展“十一五”5000万千瓦的风能资源详细测量、评价和建设规划工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首台套研制生产,支持风电机组技术进步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组织实施“金太阳工程”。从2009到2011年,中国将综合采取财政补贴和电价优惠等政策,重点支持在大型工矿商业企业、公益性事业单位、偏远和欠发达的无电地区以及光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光伏发电系统示范推广应用。

支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一是支持生物燃料乙醇发展。支持830多万吨燃料乙醇生产,在10省市推广使用乙醇含量在10%的乙醇汽油,乙醇汽油的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20%左右,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二是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856处,秸秆固化成型102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150处,建成投产生物质发电项目总发电容量613MW(兆瓦),有效缓解秸秆焚烧问题。三是支持建设农村沼气。到2008年底,农村户用沼气达到3050万户,各类农业废弃物处理沼气工程3.95万处,年生产沼气约122亿立方米,约1亿农村人口受益,为农户直接增收节支150亿元。

大力发展森林碳汇。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已累计支持完成人工造林237.99万公顷、飞播造林303.94万公顷、新封山育林1115.32万公顷,减少森林资源消耗9.1亿立方米,工程区森林面积与1999年相比净增1890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5.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11.27亿立方米。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2009年8月,我国共批准2174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项目预期年减排3.9亿吨CO2当量,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