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加快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燃料产业,对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形成部分替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抓住了再生能源发展的新趋势,非常及时,但必须尽快出台甘肃省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
——省政协委员、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周剑平
当听到、读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时,省政协委员、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周剑平——这位在生物质转化科研开发领域辛勤耕耘了26年的科研人员,既欣慰又振奋。“这是近3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风能、太阳能之后首次提到生物质能源,而且要加快发展,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周剑平委员说,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质能可以被转化为能源,比如用玉米制成酒精,可以取代汽油作为燃料。全世界每年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质能约为50亿吨,其中只有1%被用作能源,潜力巨大。“与传统石化类能源相比,生物质能源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是可再生、环保。”周剑平委员说,据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预测,全球石化类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为石油39年、天然气60年、煤211年。因此,各国都把接续能源、可再生能源,放在战略高度重点发展。
早在2006年初,我国就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根据规划,中国生物燃料产业将在“十一五”实现技术产业化,“十二五”实现产业规模化,2015年以后大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生物燃料消费量将占到全部交通燃料的15%左右,形成万亿元的产值规模,可以对石油资源形成部分替代能力。
在周剑平委员看来,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抓住了能源发展新趋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周剑平委员说,生物质能源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一个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这一产业对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生物质能源不但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解决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而且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生物质规模化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综合附加值可以提升1到3倍。”周剑平委员说,特别是通过推广种植生物质能源植物,如速生林木、甜高粱等,农民有收入,还可以有效改善环境,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其价值“不可估量”。
周剑平委员说,要发展好生物质能源,实现生物质能源工业化、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亟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摸清生物质资源家底,结合生态环境治理,科学布局生物质能源植物的种植;二是加快建设一支科研队伍,尽快完善相关技术,建立健全技术支撑体系;三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会议期间,周剑平委员赶写了一份建议案,已经提交政协甘肃省十届三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