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投资规模将超万亿元
2009年9月中旬,三峡工程再次向175米试验性蓄水位冲关之初,江西与三峡总公司曾发生过一次隔空交火。江西方面指责三峡蓄水造成鄱阳湖水位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可能就此成为历史的记忆”。
与此同时,江西省正在谋划的一个宏大构想已呼之欲出。早在一年前,江西便正式向国家有关部委上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下称《规划》),12月12日,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鄱阳湖水利枢纽是其中的一个重头戏,目前已进入前期规划阶段。综合江西方面的说法,该工程的首要效益正是着眼于“后三峡”时代,拦截三峡工程蓄水期亦即枯水期的水资源,以维持一定的水面及水体容积,达到保护和改善鄱阳湖水生态环境的目标。
但如是打算的不仅是江西一地。2009年12月6日,湖南的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先走一步,宣布进入全面建设阶段。6年后,一座大坝将把湘江拦腰斩断。一轮“抢水大战”在所难免。
不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宏图远远不止一个鄱阳湖水利枢纽所能代表,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透露,其总体投资规模将超万亿元。
隔空交火的背后
继去年止步于172.8米之后,2009年9月15日,三峡工程开始新一轮175米试验性蓄水。
当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转述江西方面人士的话说,“鄱阳湖蓄水不到两亿方”。
据报道,江西方面给出的理由为,由于三峡大坝的拦截,长江水位低于鄱阳湖水位,湖水大量外泄,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可能就此成为历史的记忆。
专家称,蓄水不足两亿方虽然不会导致鄱阳湖消亡,但已危及湖区生态、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张国宝当时提出:“如果江西方面所言属实,必须马上想办法解决;如果不实,也要拿数据进行反驳。”
2008年1月,鄱阳湖都昌水文站出现8.15米水位,创下历史最低纪录。与此水位相对应的鄱阳湖湖面仅54平方公里,湖盆蓄水量1.53亿立方米,是1998年汛期历史最高水位22.42米时湖面面积的七十三分之一,对应蓄水量的二百一十五分之一。
鄱阳湖水文局专家指出,鄱阳湖水位极度偏低,鄱阳湖流域降水和长江上游来水偏少是主因,也有三峡水库2007年9-10月蓄水的人为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对此予以反驳,“长江每年经过三峡的水量是4500亿方,基本上没有留在水库。”他称,江西方面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鄱阳湖水位消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三峡工程。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进一步解释,根据三峡工程的调度计划,汛期上游来水来多少放多少,不会影响坝下水位的变化;枯水期三峡给下游补水,长江水位肯定要高于以前。
不管归咎何方,鄱阳湖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此番隔空交火之前,江西方面早已构想“湖控工程”。“流域旱情加上三峡蓄水,使鄱阳湖问题突然放大。”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一位人士表示,这触发了江西方面多年的筑坝之梦。
2008年12月,江西省成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领导小组,省长吴新雄亲任领导小组组长。
该枢纽的原方案是:在距长江27公里处的鄱阳湖北端,修筑一座长约2.8公里的混凝土大坝,“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供水(灌溉)、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消灭钉螺、航运、旅游、发电以及水产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更大的构想则是,把鄱阳湖水利枢纽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当中,作为一个关键的项目。
然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体进展顺利的同时,鄱阳湖水利枢纽却引得争议四起。
筑坝争议
据世界著名科技期刊《科学》杂志报道,湿地生物学家、湿地国际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表示,在距长江27公里,横跨鄱阳湖的北端建一座大坝,将会破坏本就脆弱的候鸟栖息地,阻碍珍稀水生动物江豚回流至产卵地。他说:“这里的生态系统将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支持建坝者则称,大坝将会使鄱阳湖能平稳控制水位,建坝能改善水质,同时保护鸟类栖息地。
很多科学家反对这一观点。他们认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会对鹤鸟和其他候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鄱阳湖的水位保持稳定将会导致湿地植被发生根本改变,破坏食物链。冬季水位太深,将使候鸟们无法觅食。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其面积占江西省湿地总面积的97%。
反对者还担心大坝会对鄱阳湖的水质有影响,导致藻华,还有增加沉降率可能会削弱鄱阳湖的蓄洪能力。
各方质疑使得江西方面开始调整思路。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在一次论证会上,江西代表坦承前期工作中“生态环境的论述不够全面,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应该补充完善。
此后,江西省决定对“湖控工程”进行方案修改,提出将“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筑坝”改为“建闸”的新构想。
按照目前规划,鄱阳湖水利枢纽将按“调枯不调洪”方式运行,主要对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进行调控,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而在洪水期将泄水闸全部打开,江湖连通,不改变江湖水流、能量的交换,不影响长江中下游防洪,其中枯水期调控高水位初选在16米。
江西省水利厅副巡视员熊小群表示,新方案能消除外界对该工程有可能增加下游防洪和缺水压力的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也介入到鄱阳湖水利枢纽当中,牵头为其进行咨询论证,开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专题研究”工作。
但质疑声音余波未了。该项目“虽暂时可以解决当地用水的问题,但会使长江中下游的水问题更加严重。随着长江流域干支流各地抢水的加剧,今后武汉、南京壮阔的江面也许会变成一条水沟。”一位国际生态组织的项目官员不无忧虑地说。
在“后三峡”时代,受三峡影响的不止江西一地。早在200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就曾向高层提出内部报告,建议就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的影响进行专项研究,高层批示值得重视。
2009年12月6日,湖南的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先下一城,宣布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按计划,6年后,一座大坝将把湘江拦腰斩断。
据报道,部分省份的“抢水大战”影响到更多下游省份的水资源利益,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下游省份,都对新一轮的筑坝运动颇为担忧。
更高层面的收获
水利枢纽虽晚湖南一步,但江西很快在更高层面上取得更大收获。
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江西省由是诞生第一个国家区域规划战略。
在此之前,2008年4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工作动员大会在南昌召开。当年9月,江西正式向国家有关部委上报《规划》。
2009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会同20多个部门80余人,来到江西鄱阳湖地区开始实地调研,专家专题组对《规划》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7月14日,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该规划被印发至25个部委征求意见。
《规划》涉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内容较少,仅有两句话,“做好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积极推动鄱阳湖水利枢纽各项工作。”
《规划》获批后的12月15日,江西省政府召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领导小组会议。省长吴新雄强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工程”。
吴新雄连用几个“有利于”高度评价这一工程:有利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和水资源,有利于保护江西水环境,有利于保护长江中下游水安全,有利于保护鄱阳湖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增加耕地、扩大粮食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有利于消灭血吸虫、保障湖区人民生命安全,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有利于航运事业发展。他强调“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包括核心工程的万亿构想
鄱阳湖水利枢纽与彭泽核电站、万安核电站,所谓“两核一枢纽”构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抢眼项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透露,仅“两核一枢纽”等项目,投资即达到1500亿元以上。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估计将达到上万亿投资规模。
按照《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及抚州、新余等六个设区市38个县(市、区),总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80万人,经济总量占江西全省60%多。
江西省发改委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结起来讲,就是着力构建“三区一平台”,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同时,围绕“三区一平台”的总体定位,着力构建“四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基地”,即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15.40,-0.31,-1.97%)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
江西省还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体划分为“两区一带”,即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根据各功能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现状和开发潜力,界定区域功能,明确发展方向。
湖体核心保护区范围为鄱阳湖水体和湿地,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滨湖控制开发带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高效集约发展区范围为区域其他地区,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
据悉,该生态经济区获得财税、金融、重大项目等多重政策支持。
比如,在功能区转型方面,中央已批准萍乡、景德镇两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先行转型,并给予5亿多元的支持;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投资规模“上万亿元”,国家在金融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比如设立鄱阳湖产业基金、整合南昌银行和九江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建设鄱阳湖开发银行等,以解决巨额资金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