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在2009年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点。截至目前,重组煤矿协议签订率已经达到98%,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采矿许可证变更已超过80%,办矿体制明显优化,产量逐月逐季增长,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现在说成绩,还太早。能够“统”起来,对行业的示范意义远大于短期收获。这是因为,山西煤炭经济既可以看作是行业发展的“微缩版”,也可说是痛点。早几年,各地整合资源,虽然方法、进度各异,但成绩不小。山西起步不晚,但难度最大。如今,啃掉了这块最硬的骨头,必定带动未完成整合的省区加快脚步。而此轮过后,煤炭资源整合的速度必将放缓,依靠整合形成的规模扩张将暂告段落,煤炭行业将迎来“后整合时代”。
改革直指利益核心
说起最艰难的整合,不得不提到山西这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它的力度之大,体现在山西省政府提出了超常规的发展目标:矿井数由2598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000多家减少为130家左右,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90万吨。
这个目标可以理解为: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在山西属于小煤矿,它和年产30万吨至90万吨的煤矿一起,被认为是没有规模效益的煤矿,应当在被重组之列。而提高规模效益,正是山西解决行业发展新、老问题的一剂猛药。
要知道,煤矿的规模效益与其他工业企业不同,它严格受矿床储量规模的制约,只有当两者相匹配时才能显示出来。不匹配就无法注入更多的技术,在煤炭完全成本入价逐步实施的今天,难以实现科技、安全、环境的足额投入,由此牵动的是老煤城最痛的那根神经。
中医治病,讲究经络疗法,好处是去根。给煤城诊脉,规模正是经穴,摁下去,触动利益结成的神经网,疼痛难忍,非要动用行政手段施针刺激,依药调理,才能收到治病的效果。鼓励大矿重组小矿,调整两者比例,正是因病开方。一来,行业特性不适宜多主体过度竞争;二来,民营煤矿尚未达到煤炭行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最终的重组,是果不是因。
更何况,一些小煤矿干脆就是“零规模”。手握大笔资金的投资者一无经验二无技术,有的根本就没打算勘查开发,只想在市场上赚一笔走人;拿到煤矿后,一手买进一手卖出,如同击鼓传花,几下就将1亿元的煤矿炒到10亿元。
在山西,大同煤矿监察分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些年片面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让煤炭行业吃了大亏,大同境内很多小煤矿被重组后,没法继续开采。这样看,不是收购价定得太低,而是价格已被市场炒得太高。也因此,山西的举动,被更多人解读为驱逐行业热钱的手段,遇到国际金融危机,供需相对宽松,成就了将煤炭行业发展引入正轨的可能。
格局渐变打开新视窗
山西资源整合的进程算得上顺利,这使很多产煤大省看到了希望。一段时间以来,山东、黑龙江、河北、新疆等地都派人赴山西详细考察其整合情况。有媒体预测,“山西模式”将在全国推广,资源整合的脚步将大大加快。
这话说对了一半。细分析,“山西模式”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山西确定建矿标准的下限为年产90万吨,是经过技术论证的。相比之下,其他省区的煤层赋存条件、产能规模与山西不同,不宜一刀切。另一方面,山西历经多次资源整合,涉及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如今,山西提出的关于采矿权价格补偿等手段,多少留有转型时期政府对矿权界定纠偏的意味。没有历史包袱的省区,大可大刀阔斧重定调子。
事实上,更多的省区都在结合实际作判断。像内蒙古提出新建煤矿、露天开发项目的煤炭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50%以上。河南把新井建设规模提高到年产45万吨。而陕西省则传出消息,不会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原因是陕西省煤矿分布不够集中,地质层也往往不一致,不利于大面积整合。”据知情人透露,“该整合的都整合过了,再整合就会造成超强度、超能力、超人才运作,潜在问题很多。”
可见,山西资源整合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套用的模式,它的更大意义在于示范和鼓励。既然最难搞的山西都能硬起心肠推下去,其他省区有什么理由拖后腿呢?
真正的挑战来自于整合之后。首先,整合能否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产储平衡?山西将全省的年产量由5亿吨提高到9亿吨,如果勘查速度跟不上,备采资源储量不足,将极大影响产能的发挥。其次,小煤矿及其他煤矿业主的退出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是小煤矿能否真正关死关实的关键。再其次,整合后的国有煤矿能否真正做到将“五个指头握成一个拳头”,还是个未知数。同时,资源整合和集中化发展为制度创新和强化监管提供了重要平台,自下而上式的改革令人期待。
近期,多家金融分析机构发表文章,将2010年有望整合扩能的上市公司纳入重点关注范围。这预示着在山西资源整合的带动下,在新的一年里,将有更多省区、更多企业参与到资源整合的行动中。而此轮过后,大规模重组的资源大量消耗,重组的速度将会放缓,品牌的竞争力将凸显出来,有人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后整合时代”。
从概念上说,“后整合”,并不意味着品牌整合的结束,虽然说的是整合,其实质还是增长。从现实影响看,未来我国煤炭行业将出现并延续两大集中趋势:向西北集中、向大集团集中。在“后整合时代”,这种集中将在增长方式、内容和质量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这需要煤炭企业高度重视融合,用硬标准、软实力树立品牌,也要求行业管理部门建立规范的市场机制和强有力的监管制度,实现企业间有序、规范和有益的竞争。今后煤炭行业良性发展的状态应该是市场竞争适度,企业利润合理,生产稳定,安全保障程度高,形成良性的技术进步机制。
同时,虽然经历了多次整合,但我国煤炭行业的集中度与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的地位仍不相匹配。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煤炭企业能够进入世界500强。今后,跨域区、跨企业重组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如何激发整合企业的内在活力,在更广阔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