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煤层气五大难题 

2010-01-20 08:43:51 融资中国

“中国煤层气产业从1996年就开始起步, 但到2008年底,形成的产量不足5亿立方米。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正所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仅如此,现在这个行业依然很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煤企老总无奈地对本刊记者说。

  近年来,煤炭、石油、地矿,以及地方政府、外国石油公司等均相继进入煤层气领域,盯上这个“香饽饽”,并以不同的合作模式争食行业资源与经济效益。然而,本刊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煤层气行业发展现状却如上述人士所说,迷雾重重、停滞不前。具体表现在矿权重叠、央企和地方煤企矛盾丛生、外资抱怨连连、开采技术落后、缺乏资金支持等难题亟待求解。

  瓦斯诱惑“有煤的地方就有煤层气。与天然气比,煤层气作为未来重要的清洁能源,是节能环保的,现在正处于从低增长到高增长的转折时期,我们自然也希望进入这个行业,但我们是从低碳能源角度看这个行业,从煤层气整个产业链来看投资机会。”清华控股华控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华控汇金)董事总经理、财务总监班均对《融资中国》表示,他们也一直忙于一些煤层气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同样,一直致力于新能源投资的青云创投也积极介入,其投资总监朱岩向本刊记者表示:“我们一直关注煤层气这个行业,2009年下半年已经投资了山西的一个项目。一方面,国内缺气严重,而另一方面,煤层气即瓦斯屡屡成为重大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因此,国家必然要解决这个事情。中国煤层气的储量很大,如果运作得当,变废为宝,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上述两家机构均依托或曾经依托清华大学这一优势平台,有技术的背景、清华的品牌、良好的口碑,对外合作将容易很多。

  资料显示,最早是1996年,当时中联公司成立。但真正有起色还要数2004年,2004年成分水岭。随着两部委的助推之力和政策的尘埃落定,这一年无疑是煤层气产业至关重要的转捩点。

  传闻,2004年伊始,当时就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马凯召开八个部委进行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情况汇报,会上各代表积极发言,其抑制不住的激动令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头号杀手”变废为宝。随后3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国家煤炭工业局相继向国务院有关领导提交了《关于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发展建议》、《关于加快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建议》两份报告。

  可喜的是,政策利好也频频传来,2006年煤层气开发被列入“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内将规划建设主要煤层气输气管道10条,线路全长1441公里,设计总输气能力65亿立方米。

  据知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尚未出台的《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正在酝酿之中,煤层气产业也将被纳入其中,并确定两个新建的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山西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

  另一熟悉煤层气行业的知情人士也告诉本刊记者,国家可能要成立煤层气基地,山西会是一个重点。

  而之前提到的2004年的转折,也可以从至今仍被争夺的沁盆地南部事件论证。据悉,自从取得沁水南部403亿的煤层气探明储量后,国家沁水南部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开工,掀起了新一轮的煤层气开发热潮。

  班均也告诉本刊记者:“虽然全国煤层气分布广泛,但适合开采的现在有两块,一块是沁水盆地,一个就是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这两个地方现在已探明储量比较大,从经济上适合于开采。目前开发煤层气主要集中在沁水南部,所以沁水是唯一能够进入商业化运营的地区,因为它的自然条件是最好的。”说到沁水,班均兴趣盎然。

  如同惊险刺激的寻宝,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沁南,目前有近3000口井。据资料披露,从2005年至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在山西沁水盆地和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已钻近1000口煤层气井。目前已经在山西沁水建成我国第一个整装煤层气田商业化运营项目—数字化煤层气田示范工程。而另一家行业巨头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联公司”)在沁水盆地经营区块的产能达到了4.5亿立方米,占了将近一半。

  有知情人士预测,2010年后我国煤层气产业将获得飞跃式发展。09年中石油计划投入30亿元开发煤层气,中联公司则已经投入了20亿元,而在之前的12年里中联公司仅投入了不足3亿元。

  广阔的资源和利好的政策为煤层气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2007年2月7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煤层气抽采有关税收扶持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6号),同年4月20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煤层气(瓦斯)开发利用补贴的实施意见》(财建【2007】114号),中央财政按0.2/立方米对煤层气开采企业进行补贴。目前,煤层气抽采企业将享受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煤层气企业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煤层气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国家不限价;政府每年提供30亿元国债资金用于煤矿安全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煤矿瓦斯治理;煤层气发电不仅优先上网,同时享受脱硫补贴电价。

  这“一揽子”利于煤层气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理论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据山西某能源公司老总对本刊记者透露:“各种优惠政策只是杯水车薪。这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难题。”那么,实际难题在哪儿?

  五大难题与创投机构忙着审批和参会的忙碌状态截然相反的是外资公司。近日,记者走访了某外资公司,其曾是参与合作勘探开发的主要外国公司之一,也是一家专业的煤层气开采公司。目前,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暂停,其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我们外方现在都在待命。”究其原因,2008年4月,国土资源部曾下发《关于加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查开采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将对煤炭和瓦斯矿权重叠问题的双方进行协商。据了解,尽管一些外资公司考虑重返中国煤层气市场,但部分公司仍然选择了撤离。

  然而,外资公司的难题只是煤层气产业难题的冰山一角而已。

  难题1矛盾丛生

  /央企与地方争食/央企争食,使得一些地方其他企业无法利益均沾。

  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5家企业包括3家央企(中联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22家地方企业拥有煤层气矿业权。从数据不难看出国家平衡央企和煤企“利益均沾”的意图。

  然而,山西某能源公司向本刊记者反映,现在开采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中石油和中联公司占据了半壁河山,其倚靠央企的巨大实力垄断煤层气行业,令民营资本很难进入。

  一位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晋煤集团沁水蓝焰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蓝焰煤层气)没有被赋予开采煤层气权,却一直在采气。又因为蓝焰煤层气是在中石油的地盘上采气,中石油当然强烈不满,指其非法开采,蓝焰煤层气则解释:“你们不采气,我们就没法采煤。”但终于,2009年年初,山西工商局顶不住外界压力,宣布蓝焰煤层气属非法开采作业。但时至今日,蓝焰煤层气仍然没有停止采气的步伐,上述人士还透露,蓝焰煤层气已经从沁水修了一条管道通往晋城市,运输煤层气。

  其实,从煤层气被挖掘出商机的那天起,争夺资源的硝烟就从未停止过。

  说道煤层气,不得不提到中联公司的名字。“它曾是一家全行业垄断公司。”创立于1996年的中联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原煤炭工业部、地质矿产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从事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输送、销售和利用的国家专业公司。当时享有对外合作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的专营权,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享有国家规定的自主决策权。所以,后来外资机构进入中国的煤层气领域基本都是与其合作的。只不过后来,其独家垄断局面不复存在。2009年,经过股权转让,目前中联公司作为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全资股份的煤层气专业公司。

  在中联公司的门户网站上,能查到很多关于煤层气的资料。之前就有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想找煤层气的资料和动态,就要去中联公司的网站,那里的资料很全。

  中联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示:“这个不存在垄断不垄断的问题,大家都有自己的开采区域,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采气就行了。”“国家政策很明显,会集中支持中联公司等几家煤层气企业,民营企业要想分一杯羹,最好跟他们合作,开采完了之后按利分成。”

  /外资撤资困惑/2009年4月,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退出中国项目的新闻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业内炸开了锅。由于矿权重合问题,必和必拓不得不挥一挥衣袖,无奈退出山西。

  此举也令整个煤层业业界深思。

  必和必拓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矿业公司,也是全球第二大矿业公司。自2004年必和必拓与中联公司“联姻”在中国开展煤层气项目后,进展一直不顺。5年间,项目一直未能正式投产,截至退出之时只打出了4口矿井。于是,其不得不宣布5年的“婚姻”走到尽头。

  刨根问底,必和必拓此次退出,并非如外界传言“出售非主营业务”,而是由于中石油与中联公司的分家所致。

  相对于必和必拓的撤离,还有很多的外资公司滞留在国内等待。上述外资公司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示,实际上延续下去的法律程序一直没有走完,“我们就好比悬在空中,接下来不知道跟谁合作。相关文件没出台之前,我们已经跟中联公司签了合同,当然合同是有期限的,期限到了必须延期,现在延期也没有途径,只能待命。比如勘探打气,气已经出来了,你要继续作业下去,但现在气不能营业了,只能白白浪费。除了排向空中,就是用火把点燃烧掉。”说到现在的状况,该负责人一脸无奈和惋惜。

  外资进入中国煤层气市场是在2006年以后达到高潮的。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煤层气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给予外资开发煤层气很大优惠政策,包括增值税先征后返等。

  /中联分家/中联公司曾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对外合作专营权的公司,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中煤集团合资,各占50%的股权。2008年,中石油和中联公司分家,带走了50%的煤层气区块,并成立了中石油煤层气分公司。

  那是因为在2007年,国务院就出台的一纸公文,让一直享有我国煤层气对外专营权的中联公司失去了专营权。

  经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对外合作开采煤层气资源由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公司实施专营,并参照本条例执行。”言外之意,中联公司开始出现了竞争对手。

  时任中联公司总经理的孙茂远曾对媒体表示,煤层气市场的适度开放短时间内不会对中联公司的发展造成影响,反而是一种激励。

  但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原来中石油和中煤能源各占50%股份的时候,两家配合得相当不好,一直什么也做不成,把煤层气资源的开发给耽误了。直到2008年,中石油跟中煤能源私下达成共识——分家单干,两家公司从中联公司各分走了一半煤层气区块。”但当时中联公司对外宣称是“股权调整”。即2008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决定对中联公司股权进行调整,之后5月份以《关于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调整框架协议有关意见的回复》批准中联公司股权调整方案,2009年4月7日通过《关于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股权协议转让有关问题的批复》。交割工作结束后,保留在中联公司的区块共27个,其中,对外合作区块14个。

  除了中联公司,煤层气领域的另一新霸主——中石油在煤层气领域的雄心也日益显露。去年年底,中石油在陕西省韩城市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会议上放出消息,将于近两年投资15.81亿元开发韩城煤层气项目,其中今年将完成投资10亿元,达到日供气20万立方米的能力。

  难题2矿权重叠

  谈起煤层气产业的现状,业内人士都会提及煤炭和煤层气矿权重叠问题。在我国,煤层气属于国家一级管理矿种,由国土资源部管理;而大部分煤炭资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却由所在地方政府管理。由于利益驱动,以及政策水平等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在设置煤炭矿权时,往往不考虑煤层气矿权,最终导致“重煤轻气”、“以煤抢气”等矛盾,也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本来,煤炭和煤层气是同一储层相伴共生的矿产资源,两者唇齿相依,彼此依存,但在具体项目开发中,往往会出现同一煤田内煤层气资源和煤炭资源重复登记、矿权大面积重叠现象,造成煤层气开发与煤炭开采相脱节。而越界勘探开发又引发争议不断,这一系列难题令煤炭和煤层气成为一对冤家。

  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有,那就是先采气、后采煤。

  瓦斯不除,矿无宁日。“先采气,后采煤”模式如果能落到实处,煤炭公司则有动力抽采煤层气,并顾及后续煤炭开发。“压力最大的还是煤炭安全生产。目前国内能源结构中90%以上依然是煤炭,但是,有煤炭的地方就有瓦斯,导致矿难时有发生,政府也很头疼,想尽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先采气、后采煤就是最关键的模式。但由于现在煤价高挺,煤炭公司急着采煤,并不急于采气,所以导致采气进度缓慢。”一位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解释。

  而当记者致电某国内煤业公司时,相关负责人表示:“矿权重叠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在大规模开发利用煤层气方面,由于在经济效益方面采气与采煤的相差太大,导致煤炭企业没有内在的动力为此做投入。

  难题3技术落后

  美国、澳大利亚的煤层气产业之所以发达,一方面是资质条件、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其整个市场经济也很发达。比如,一个公司来打井,如果打不出气来,就走人,换第二拨人进来再打。“中国也应该学习这种模式,民营也好,外方也好,大家都来参与,这样才有市场效应,才能最终找到气。如果一方独霸,打出来的气也只能浪费,而且把大家公平竞争的机会也都拿走了,从长远来说,对这个产业是没好处的。国家对传统能源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战略,这没问题,但煤层气产业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煤层、储存都要有深刻的认识,钻井技术也要达到相当的标准。未来,在煤层气领域,国家应该更加开放些。目前国外做煤层气的都是小公司。”上述外资公司负责人对国外和中国的煤层气市场都比较了解,故提出建议。

  该公司一位外国管理人员则告诉本刊记者:“在美国,开采和管道甚至可以包给个人,只要按比率分给州政府或联邦政府利润即可,而且个人报批的部门只有一个,即州政府或者联邦政府,这样就避免了重复报批过程。另外,采油和采气的证是可以通用的。”班均对此表示:“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在最初的开采阶段,也是国家给予了大量补贴和政策支持,等年用气量达到10亿立方以上,具有了商业价值时,原来的鼓励政策才慢慢淡出的。”“煤层气挖掘技术在国外是很成熟的,但每个地方的地质条件不同,国外的技术拿到中国来,必须根据中国的地质特征不断进行摸索。应该说从2005、2006年以来,采气、打井这些技术基本得到了解决。垂直井我们自己可以打,投入比较小,单井的出气量,包括采气的利用率还比较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多分支水平井,以前这项技术主要用在石油开采上。虽然中石油也在探索,但其现有的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希望未来获得突破。技术其实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时间长了干得多了,自然也就解决了。”虽然目前中国的钻井技术还不能与外国技术同日而语,班均却充满了期待。

  资料显示,由于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复杂,且普遍存在渗透率低、煤层软等特点,造成煤层气地面开发只在局部富集区优选区块取得成功,且单井产量低。主要原因是未能找到适合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一方面,井下抽采难度大,抽采瓦斯浓度低(<30%);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已经研发出低浓度瓦斯输送和利用技术,但目前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导致当前大量低浓度瓦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难题4管道暗战

  班均始终认为,目前管道运输才是制约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

  据悉,2008年12月,“端氏—晋城—博爱煤层气输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这是列入国家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的第一条跨省区煤层气管道输送项目。这条把山西沁水盆地煤田的煤层气向河南输送的主要管道,起自山西省沁水县的端氏镇,终点到达河南省博爱县的磨头镇。

  目前,中石油在沁水的煤层气输气管道已建成,连接到已建成的西气东输管道上。中石油确实拥有非常大的优势。煤层气可与常规天然气混输、混用,因此,拥有西气东输管道的中石油,自然在煤层气的远距离输送方面将节省大量成本,有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

  由此,外界猜测,管道问题也是中煤和中石油分道扬镳的导火索。

  “另外,国家还批了一条从山西沁水到河南博爱的一条跨省的煤层气管道,差不多98公里,现在正在建,应该年初能够建好。”班均透露。

  现在河南缺气很严重,包括许多管道都空置,加不上气,这条管道直接可以供应河南部分地区市场,投入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参与煤层气管线的机构则涵盖了四五家,包括河南本地、中煤能源、民营企业、山西国企等,修这条管线体现了利益均沾原则,煤层气产业下游的积极性都可以调动。中石油总是擅长自己做项目,跟地方协调的难度就比较大,毕竟地方还要协调自己的利益。如果把资源都拿走了,却把污染留给地方,地方肯定不愿意,所以实施混合所有制更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这从施工时间上就可以看出来,中石油修的管道一共35公里,从2008年6月就开始动工了,到2009年的9、10月份才完成,中石油又不缺技术、不缺钱,为什么这么慢呢?关键是各种利益要协调。现在管线已经完成了,但以后开采、安全生产检查、环保,还得地方来做,这些也都存在一些矛盾。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

  反观国外的管网系统非常发达,不管采多少气都可以接运输管道,这与当地政府出台的激励政策分不开。“国内煤层气之所以做不起来,关键在于没有发达的管网。而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的激励政策相当程度上是走空的。”上述外资公司负责人说。

  另据介绍,运输方式中除了管道外,还有压缩煤层气(CNG)和液化煤层气(LNG)。CNG每次运输的量少,运输半径在150公里以内,主要给汽车加气;LNG是高能耗的,实际上国家发改委也并不鼓励这种方式,因为它耗大量的电力一下冷凝到零下160度,然后装车,到另外一个地方,又得用大量的水,把它再汽化,这种能源运输方式耗能特别高。但是山西地方反映,如果开采出来没法卖怎么办?所以现在国家也批了一些LNG项目,已经投产了。但是,这种不是一个大的主流方向。“管道肯定是未来的主流,也是目前制约这个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相信这个瓶颈在2010年会得到缓解。”班均强调。

  难题5政策突破

  “产业发展难达预期的背后,实际是相关利益方的口水战不断,以及市场在法律框架内外的明争暗战。煤层气产业亟需新的政策‘突破口’,来平息市场各类矛盾。”山西某能源公司负责人对本刊记者提及煤层气难题时,一肚子苦水不知向何处吐,“目前主要是政策不稳定。”“我们也都在等一个新政策的出台。”外资公司也异口同声表示,“大家希望能加速煤层气的发展,但实际上国家的很多政策还没定下来,谁可以做、怎么做都没有说明。国家一句话,说要振兴煤层气产业,于是众人豁出去打井,抢地盘,根本不在乎技术,反正只要能出气就行了。开采煤层气,到底有没有经济效益?有没有这个技术?等到完全掌握了这个技术,需要多长的时间?外资又该选择与谁合作?能与谁合作?”外资公司的抱怨不绝于耳,甚于本土的民营资本。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煤层气 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