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产能过剩还是需求不足 光伏产业等待市场判决

2009-11-24 09:32:59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 霍鑫  

今年10月,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六九硅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开始试车,即将试生产,投产后将年产3000吨多晶硅,预计四期工程全部投产后,多晶硅产能可达1.8万吨。这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提出新能源产能过剩之后,即将投产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多晶硅生产项目。

  产能过剩之争

  今年8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在《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中指出,今年上半年,国内已立项的多晶硅项目超过50个,投资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总产能超过23万吨。由此指出,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非常严重。

  然而,科技部近日在一份内部调研报告中指出,目前光伏产业的状况是“带有产业培育阶段性特征”的过剩,看上去似乎是光伏产能超过了需求的进度,而真正的问题在于需求的启动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产业不断成熟,这种“虚热”会慢慢退去。

  业内专家对此也是各执一词。那么,光伏产业究竟是产能过剩还是需求不足?

  11月17-19日,太阳能光伏产品专业制造商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召开2009年年会。此次年会规模可谓盛大,有近400位英利公司的客户代表参加,其中绝大部分客户来自国外。英利公司销售部门的员工介绍,目前国外市场的销售收入占英利公司总销售额的95%以上,国内市场还不到5%。

  该员工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国外政府更加重视光伏发电应用项目的建设,投入力度较大,而国内上马的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虽多,但应用项目太少,在建的只有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青海锡铁山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等几个项目,大量的光伏电池产能得不到消化。

  事实也是如此。在英利公司的示范样板工程中,有2006年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凯泽斯劳滕足球场1兆瓦光伏屋顶工程、西班牙纳瓦拉9.8兆瓦并网发电工程、全球最大的光伏并网发电工程葡萄牙茂拉62兆瓦项目以及欧美等地多项光伏发电工程,但却难觅国内光伏发电工程的踪影。

  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庆浩在英利公司年会上指出,我国在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但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事实上,光伏应用项目少,并非国内新能源的需求小。目前,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不足2%。正是因为国内在光伏应用项目上的投资不足,光伏电池及组件的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才导致多晶硅“看上去”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说”下的光伏企业

  浙江省是民间投资光伏产业比较活跃的地区。“产能过剩说”提出后,对当地一些已经或准备上马光伏项目的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浙江省金华市,多晶硅企业有相当一段时间陷入观望状态,不仅一些拥有高端技术的多晶硅项目被搁置,而且利用技术改造提升产能的项目也没有被核准。

  某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作为新兴产业,光伏产业初始投资较为浮躁,各地上马的项目很多。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是指多晶硅材料产能过剩,在这方面,国内大部分企业在技术、成本层面与国外企业有差距,不仅价格高,质量也不好。但如果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生产,仍然有很好的前景。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日前对光伏企业发出忠告说,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不要受“产能过剩说”太多的干扰,对于看准的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要有自我判断,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

  对于即将试生产的六九硅业有限公司多晶硅生产项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新硅烷工艺生产多晶硅材料,是国内惟一采用该技术的硅料生产厂家。该工艺直接利用硅石(二氧化硅)为原料制备多晶硅,其生产过程中完全实现了闭环式生产,低耗能、高效率,并且没有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真正体现了节能、环保。

  据了解,按照英利公司规划的光伏电池产能,六九硅业只能供给50%-60%的多晶硅,剩余部分还需要外采。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很难得出多晶硅产能过剩的结论。

  英利公司董事长苗连生认为,国内的多晶硅确实存在部分落后产能过剩现象,应用落后技术的项目没有必要重复建设。他认为,六九硅业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这一项目的投产标志着英利公司实现了从硅料、铸锭、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到应用系统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完整产业链生产模式是光伏产业的理想生产模式,垂直一体化的整合能够实现对成本和质量的最佳控制,有利于整体技术优化和最快速度地推动技术创新。

  按照英利公司规划,2010年四期项目投产后,光伏电池的产能将超过1GW,这样的产能规划无疑是建立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之上。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和3万亿元新能源投资的逐步落实,国内光伏市场需求也将逐步放大。苗连生也表示,将来会把国内市场作为英利公司的主要市场。

  对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很多国外客户在英利年会上都表现出乐观的态度。这一点从英利公司最近的业绩上也可见一斑。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英利公司的光伏电池组件发货量开始大幅攀升,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0%以上,第三季度在第二季度基础上又增长80%以上。这样的业绩对于“产能过剩说”似乎也是一个有力的反证。正如苗连生所说,产能是否过剩,最终要由市场来决定。

  评论

  产能过剩风险并非出自市场

  周城雄

  近日,关于科技部质疑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说法的报道频现报端。

  实际上,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仍然需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从我国新能源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来看,新能源并不是过剩了,而是远远不足。当然,一个产业的过剩并不能根据其他国家的情况直接对比,最具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市场。按照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来看,一个产业过剩的标志应该是投资该产业无法获得利润,在发生亏损之后部分企业被迫退出来达到供需平衡。显然,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并没有处于这种状况,一些新能源企业例如太阳能光伏企业仍然利润颇高,这也是众多投资者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

  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之后,新能源产业的利润率确实有所下降。这时候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提出“产能过剩说”,要求政府限制新的投资者进入,以避免其利润下滑。如果政府部门接受了这种观点之后,很可能减少新投资的审批。

  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那就是行业的发展不完全取决于市场竞争,而是受政策变动的影响极大。而一旦产业发展由政府部门完全决定,看似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实际上是破坏市场规则,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首先,政府无法判断市场。如果政府可以有效地判断市场供求,那么我们坚持搞计划经济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搞市场经济。正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部门做了很多应当由市场来决定的事情,导致市场效率低下,供求矛盾无法调节,我们才摈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让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如果再让政府部门决定新能源产业的准入,新能源产业就不可能进入一个高效率的健康发展状态。

  其次,全球化时代的供求关系更加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产业的过剩与否不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供需状况,而是和国际市场紧密相关。在计划经济时代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政府部门都无法判断市场供求,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那更不可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全球竞争的时代,我们应当把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当然,为了产业的健康发展,防范产业风险,任何人和机构都可以发出警示性的判断,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把某一方面的看法作为产业准入的依据,则会损害市场公平和效率。对于我国需要限制或者鼓励发展的产业,完全可以通过税收、财政或者金融等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而不能用行政审批的手段加以干涉。

  由于我国许多产业的投资是由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完成,投资的收益和损失与决策者基本不相关,可以说决策者的风险和成本几乎为零,这就容易导致对投资的无限需求,从而产生重复建设和无序投资。因此,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产能过剩风险不在于市场,而在于政府和国有部门。政府宏观决策部门需要注意的,是削减政府部门的投资权力,有效遏制国有部门的投资冲动,这才是防止投资过热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产能过剩 光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