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

2009-11-17 16:42:00 《中国循环经济》   作者: 王文海  

从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前瞻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前沿,制定中国能源科技发展的战略路线图,是建设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在中科院“重点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中,也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份额逐步增大,化石能源得到高效,清洁利用,能源结构逐步优化,满足中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已制定的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将达到1 5%。为此,我国将投人2万亿元推动水电、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将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4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年排牧量约6亿吨。

在资金来源方面,推动新能源利用的资金将采取国家投资和社会多元化投资相结台的方式解决。中科院提出的中国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在分析技术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技术和市场壁垒、技术研究和发展需求等全方位问题的基础上,分2008~2020年(近期)、202l~2035年(中期)、2036~2050年(远期)三个不同发展时期,绘制了中国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该路线图的制定共分四个专题组:化石能源组、可再生能源组、核能与新能源组和综台组。

该路线图提出的近期目标是重点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中期目标是重点推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向主力能源发展。远期目标是建成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总量上基本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结构上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降低到60%以下,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导能源之一。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已接近10%,位居世界前列。但我们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仍然比较落后,成本也较高,还需大力度研究和开发。按照国外经验,在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尤其应该在前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正确引导,激发出社会资本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热情。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是积极稳妥地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基工业制品替代石油,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能源热利用和燃气技术等。其发展模式应该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和“不与农田争水源、不与禽畜争饲料、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多元化起步,非粮液体燃制和替代石油的生物基产品将逐步成为战略重点。具体来说,近期可以利用较成熟的非粮食类淀粉和甜高梁生产乙醇,进行规模化生产,中远期以考虑研究推广第二代生物液体燃料技术,利用农林废弃物中的纤维素生产生物乙醇及生物柴油,规模替代石油燃料。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指出,三大理由支撑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第一,我国能源系统面临严峻挑战。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加上能源利用技术落后,效率低下,能耗高,能源匮乏的威胁可能来得更早,能源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由于过度依赖煤炭,对环境的影响更加严重。环境专家测算,大气中90%的二氧化硫和70%的烟尘来自燃煤。而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矸石、腐蚀性水、煤泥、灰渣和飞灰等.已构成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第二,我国农村小康建设的需要。我国13亿人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每年消耗的能量相当于6亿多吨标准煤,其中约一半来自可再生能源,但这些能源目前还是以传统的利用方式为主。同时,我国还有700万户无电人口,无法用常规电网延伸解决用电。另外,根据国际经验,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安排大量剩余劳动力。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石油进口量占整体石油需求量中的份额将进一步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0%。这对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构成一定威胁。而可再生能源属于本地资源,通过一定的工艺技术,不仅可转换为电力,还可以直接、间接地转换为液体燃料,为各种移动设备提供能源,缓解能源供应问题。

对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总量进行充分剖析的情况下,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可以提出这样的战略目标:近期到201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补充能源;中期到202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替代能源,长期到203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主流能源之一;远期到2050年前后,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之一。

抓住时机加快发展

我国常规能源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必须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目前能源结构中9%的新能源份额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是偏低的,开发新能源的任务仍然紧迫,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难得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关键技术不成熟、标准不完善的挑战。自主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核心技术,是未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根本所在。
多年来,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相继公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并提出力争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丘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的目标。世界瞭望学会总裁Christopher Flavin指出,在全球气候的未来进程中,中国可望在引领世界进入可再生能源时代发挥大作用。中国支持能源供应多样化,并力争成为可再生能源生产的领先者,到2050年中国能源的30%以上可望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使其用于发电、供热和运输燃料所占的份额增大。

在政策倾斜下,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的产业化规模将不断扩大,具有规模优势及资源优势的新能源企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蕴涵着巨大财富的新能源产业即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世界经济对石油严重依赖,石油资源目趋枯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油价在叠创新高,对国家经济、国民生活的影响正逐步显现。由于传统能源,如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决定了新能源产业有着光明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应把新能源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发展。

研究开发平台纷纷组建

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成本太高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需要法规政策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虽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制造规模和利用总量上已居世界第一,但核心技术很多还是国外的,发展仍受制于人,代价成本也很高,所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必须真正增加研发的投人。中国已经是可再生能源制造大国,如果研发能力再跟上的话,中国真正成为可再生能源制造大国、研发大国、使用大国,将指日可待。为此,一些新能源研究开发平台也在纷纷组建之中。

复旦大学搭建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新能源研究院于2008年10月在江湾新校区揭牌成立。成立后的新能源研究院将结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开发、能源新技术和能源经济战略研究,与企业台作,重点开展高效储能材料、太阳能材料、化石能源新技术、生物质能,节能技术等五方面的研究。

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开发利用新型洁净能源已是大势所趋。2008年10月,在中国石油大学举行建校55周年庆祝活动期间,中国石油大学新能源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以期保持其在能源领域的学科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能源发展事业。当今世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体现在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也体现在对煤、石油等常规化石能源的高效和洁净化利用以及对油页岩、油砂、煤层气和水合天然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石油大学新能源研究中心结合目前国内外新能源领域的研发现状和该校实际,主要针对天然气水合物、油页岩和油砂、代用天然气、生物质能、氢能和太阳能等5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有些方向已经在国内外形成优势和影响。如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知名度,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专利均居国内同类研究机构之最,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实验模拟装置。在油页岩热解动力学、有机质组成结构,页岩油加氢、干馏过程的分析评价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生物质能方面的研究不仅已经启动,而且一开始就站在国际前沿,如生物质热解气化与燃烧耦合流化床技术的原创度很高,而海藻制生物柴油技术则是当今世界的科学前沿。据悉,研究中心依托该校的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室,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神华,新奥等国内重要能源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BP公司于2008年11月和中国科学院签署清洁能源商业化中心合资办议。双方将共同投资5亿元人民币,推进中国清洁能源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清洁能源商业化中心将凭借合作双方的技术专长和经验,整合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和其他中外研发机构开发的煤气化、煤液化、煤化工、联合循环发电、碳捕获及封存、煤层气等单项清洁能源技术,使其形成有竞争力的技术集成系统和诸如煤炭多联产的综台解决方案。请洁能源商业化中心还将提供个加强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机构紧密合作的国际平台,提高中国本土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包括清洁煤转换,污染物零排放、碳捕获及封存等技术的市场应用。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再生 能源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