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综合
  • 薛静:我国经济发展周期中电力消费的周期特征

薛静:我国经济发展周期中电力消费的周期特征

2009-11-09 13:05:39 新浪财经


中电联统计信息部主任薛静

  2009年10月30日,由中国南方电网、中国国电集团和《能源》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09(首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中电联统计信息部主任薛静发表主题演讲。

  薛静:今天讲的题目是应会上安排,我想做一个应景的回答,但因为我们是搞数据的,所以用实际的运行情况来解答大家的问题,特别是今天下午第一个专家的发言,他从定性上,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下一步作了描述。从我这个角度有的结论作一些验证,对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如果有可能作一个简单的描述。

  最近这一段时间,正处于一个对本轮周期,也就是最近这段时期,今年年底之前,国民经济整个运行营情况应该看得很清楚,影响非常明朗,不用作为任何一种措施或者任何一种迷茫的状态。但对明年问题是什么,现在是各方面都在探讨。对国务院来说,对政府来说,今年提前一个半月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最近正在严阵以待。

  现在对明年的一个分析,确实不是一个GDP增长的概念,也不是用电量增长的概念,最近很多企业也都在报相关的方案。我认为首先要看明白明年的国际环境、国内的环境究竟有些什么变化,跟今年有些什么不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题目是“我国国民经济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特征”,之所以把这个跟大家讲一讲,特别是因为现在金融危机期间,对电力和经济整个关系炒作纷纷扬扬,有的说电力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数据不吻合的时候,又说国家的经济出了问题等等。

  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电力应该分三个周期,改革开放以前应该算一个周期,那个周期完全是短缺经济,这里的研究就没有意义了,就不说了,完全是一种压抑的方式。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周期,总体来说,这三个周期呈现出有人叫做春夏秋冬的过程,我用专业的说法,从低谷到上升,到高峰,到下滑,到低谷这么一个过程。应该说每一个周期当中,往上走的过程,正好是这个周期在不断探索技术创新、投资创新和整个消费发展环境当中的一些探索,最后得到实现以后,得到高速发展。但到高速发展以后,又存在很多结构性的矛盾,矛盾问题又制约了它,然后往下走,再到低谷。所以每个周期都基本上呈现这么几个规律。

        第一个周期,是1980年开始,并不是1978年开始,1978年以前不算,1978年、1980年之间还是一个调整,还不能算。整体来说,整个30年呈现了一个10年为周期的周期环节,非常巧合。从1980年到1990年,持续10个年头,顶峰期在1984年。整个周期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我国的消费需求为动力。因为那个时期我们的经济刚刚走到正轨,开始建设,我们仍然是短缺经济。这个时期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温饱。大家知道那个时候工资在吃饭都有问题,想吃点肉还不能多,房子还很挤。所以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基本温饱的目标。在那个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消费增长领先于投资增长,什么意思呢?你消费需求被拉动,这是一个特点。基本上处于消费拉动,投资增长上来以后,投资再开始往上走,而不像现在,这状态是不一样的。

  在这一时期,按理说消费投资是很好的动力,为什么还出现低的过程呢?因为在整个上升到顶峰以后,出现了一个机制式的制约,也就是我们的计划体制和我们的广大老百姓的消费需求,需要一个经济发展的释放不吻合,出现了通货膨胀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所以下跌的动议某种程度来说是体制造成的。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到2000年。在那个时期我们也持续了10年,在这个10年,我们顶峰时期是2002年,也就是说迅速从顶峰上来。标志性的特征就是闹自由风暴那个时期,1989年。到第二年开始,第二周期,顶峰年是2002年。但是下跌的周期很慢,为什么?大家记得朱熔基在工作,到达到顶峰之后,他是利用了软着落办法,慢慢保持下滑过程,因为经济刚开始发展,如果这个时候迅速抑制下来,经济马上就会崩溃,所以通过一个软着落。大家看刚才的图,整个上升很快,但是下滑很慢的。这也是中央采用各种方面让它软着落。

  这个时期发展的动力靠的是沿海地区。大家很清楚的邓小平南巡讲话,把南方沿海地区带动起来,通过梯级影响,对全国有关地区进行影响。这一时期,主要的产品或者技术的创新,我们走的最突破的道路就是白色家电,这是我们整个生产发展的动力,而且在这一时期投资急速增长,最高峰的时候,投资增长达到40-50%(当年)。正因为这样,投资的消费确实力度很强,白色家电高速发展过程当中,投资那么高,自然导致结构不合理,通货膨胀。再加上外部环境,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通货膨胀和投资失衡,这是引起我们下跌的原因。
 

 

        第三周期2000到2008,2008年到低谷,2009年开始新的一轮经济刚刚开始的底部,它还在底部探索过程当中,从某种角度,也可以算上个周期,也可以算下个周期。顶峰年是2007年,也是我们这个周期当中的最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我们的经济增长以国内的住房、汽车为我们消费的需求的升级,以及国家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为我们的动力。

 

  在这一时候,我们第三周期又加入一个国际性的事件,中国加入WTO,在这一时期,我们对外输出了高载能产品,特别是钢铁高载能这些,都是占世界的主要产品。把我们的能源输出出去了,以这个为动力,形成我们的大幅增加。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呈现出明显的重化工业时期经济结构特征。下跌的原因,国际的金融危机高耗能产品的滞后和第三产业的滞销,以及国内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的矛盾导致的下跌。

  这是三个周期的结构特点,解释这个目的是了解我们电力跟它有什么关系。在三个周期当中,应该说前两个周期,第一个周期完全是以消费为需求,所以用电增长不可能远远高于GDP的增长,因为当消费增长纺织、饮食、吃饭这些并不是高耗的产品,不是高载能产品,所以电力和经济的增长基本趋于相同。电力消费增长总体小于GDP增长,平均电力弹性系数分别为0.93、0.79。在第二周期正是我们第三产业,也就是浙江、广东这些手工业、纺织也产生的,这些手工业向国际慢慢输出,产生了一些GDP。因此在第二阶段,反而我们的弹性系数更低了。

  但到第三周期,我们高耗能产业,一个满足国内,一个满足国外。也就是在第三周期,我们的钢铁行业从2万吨长到现在的6亿吨,成为世界最强国家。正因为这样,这个周期的电力增长高速发展,电力弹性系数为1.2。这也是周期的有一两年高点,这两年也是不均衡年,所以导致迅速下滑,这两年弹性系数逐步高涨。

  在三个周期当中发现一个规律,在前两个周期当中,如果是以年为观察单位来看,电力增长与GDP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基本上一个周期节点差不多,到第二节点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按年看,我们国家的GDP也好,我们电力消费确实存在着一个基本吻合状态,特别是前两个周期,但是第三个周期,也是我们这一轮的经济周期就不是,基本是超前于GDP,电力增长远远高于它,而且经济增长比要么同一年,或者同一年提前几个月,总体来讲超前一点。这就跟整个的经济增长复苏当中,电力存在着一个跟GDP关系的过程。
 

        这里解释什么意思呢?在你前两个周期,电力和GDP可以说是是晴雨表,但不是严谨的晴雨表,它俩没有前瞻性、没有预测性,基本差不多。这种特征在国际上也是这样,大家也不要认为电力一定是晴雨表,不是这个概念。在美国,人家电力的增长很低,他的工业产品占整个GDP比例当中也就40%左右,所以不形成晴雨表的特征。

  但是在我们国家,到第三阶段就不是了,只有在电力消费大幅增长,也就是对高耗能原始产品高速增长,增长产生产能,产能产生产量。这个过程就显示出我们电力的增长超前于整个GDP,所以整个这个过程当中,体现出一个晴雨表,超前一些。

  这是三个周期当中电力和GDP本身存在的关系就不一样。到第二个周期的末期开始,电力增长领先于经济增长,要么领先上升,要么领先下跌。而且太超前,因为每一个GDP所带来电力的消耗的含量太高,这也是一个特征。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与用电增长贡献率比较。大家一直在问,既然这么高的吻合度,为什么在这一轮金融危机的时候,居然出现了GDP增长还有,但你电力大幅下降,什么意思?并不是说国家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造假,不是这意思。这里头也就是刚才说的这个问题,比如说从第二阶段来说,我们这个是增加值对整个GDP的贡献。红的线是第二产业电力用电的增长对整个全部电力用电的贡献,这个是全部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在这一阶段,整体来说,是电力的增长贡献要大于增加值的贡献,这是一个特征,但是大于多少幅度完全不一样,在前两个周期基本处于吻合状态,差不了太多,但到第三周期,电力的贡献远远要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也就是说我们高耗能所带动的太大。

  具体是多少呢?在第二周期当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平均为62.71%,也就是说GDP当中同比增长的62%是由第二产业贡献出来的。第二产业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贡献是63.89%,第二节基本以白色家电制造为发展过程,所以它俩之间,相对来说基本处于个使平等状态,仅高出增加值增长贡献率1.18个百分点。

  到第三阶段,第二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55.34%,跌下来了,跟62%比起来跌了不少。剩下这个空间第三产业弥补,第三产业我们IT业起来,我们服务业起来,在第三产业迅速上升。但是第二产业当中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贡献的平均为75.29%,高出增加值增长贡献率22.95个百分点。金融危机下来,钢铁、有色一旦下来一个点,所带动的用电下滑跌的就翻几倍,而增加值并没有跌的很厉害。
 

     因为有这种特征,第二产业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增长贡献率远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对于GDP增长的贡献这个特征,必然呈现GDP下降时,用电率下降幅度更大的规律特征。当GDP上升的时候,用电量增长高于GDP,或者高于增加值,用电量下降的时候,GDP或者用点增长又是大于它的下降幅度。这就是刚才说的高附加值和高贡献率。

  第二个角度大家也了解以下我们国家对于整个工业的关系。这两张图,这是工业用电占比反映了国民经济周期发展结构特征。总体来说,我们在工业用电当中,工业用电占了我们整个用电量的60%左右,但重工业占了74%以上。这里头第一周期反而更高,第二周期跌下来,第三周期又上去了。但大家看到,2008年又跌下来了,这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第二周期以前,一个是短缺经济,或者是白色家电。这一时期,主要国内消费对制造业的需求比较高。但这时候的需求增高,并不是完全高耗能的产品。所以导致工业和重工业结构应该说那个时期很高,没有第三产业,也没有别的,所以相对比较高。

  到了第二周期开始,第三产业起来了,是逐步逐步工业和重工业比例下降,但到了第三周期,第三周期重化工业特征,导致我们的工业用电增长,特别是重工业用电增长比例迅猛增加。

  工业当中又谁在推动呢?主要是四大行业,也就是非常吻合的,跟刚才说的建筑、投资、高载能、出口相关的。第一个是钢铁,钢铁2004年用电量中的同比增长10%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20-30%,从2亿产品一直到5.8亿这个过程迅速上升。

  第二个是化工,化工是高载能的产品。比如像乙烯,包括服装里面的化学纤维都是化工产品,这都是高耗能,这个高效能也是持续比较高的增长,这两年才趋于平稳。

  第三个就是有色,有色是随着国际需求的大幅度,所以有色完全是随着这一轮经济国际的需求加大以后,迅速拉动起来,再加上国内的电缆建设、电网建设和房地产建设,导致有色大增。稀缺的一些有色产品大增,所以尤其看这个,几乎是直线往上,导致我们用电增长全靠它。
 

        第四就是建材,就是我们投资需要的玻璃、水泥。

  从关系角度是多少呢?比如钢铁,在2004年的时候,占的用电量也就9.9%,到2007年的时候,达到11.41%。化工也是一样,而贡献率也是,从2005年的12%迅速到16%。四大高耗能加在一起,比例到了2007年已经达到32%,也就是我们全国生产量当中,电力当中的32%都让这四个耗能给去掉了,如果再加电力自己又是14%,五个加一块就是50%的电量耗走了,剩下才是几十个甚至是70多个行业平摊,贡献率也是这样。

  这四个高耗能现在呈现出一个特征,一个也是这轮金融危机之后逐步调整。一个就是钢铁产能逐步向沿海地区集中。目前之所以沿海特征,比如像河北,河北成为河北钢铁第一大都,9月份钢铁的电量同比增长40%,他是曹妃甸建设以后的特征。

  建材特征发生变化,建材完全跟投资相结合,前几年是从沿海先起来的,然后才逐步向中部和西部转移。现在建材的产能已经同比增长从东部地区逐渐向西部和中部转移,现在像四川、湖北、湖南同比增长非常高,所以当地的用电大增主要是由于建材。

  第三个是有色,有色并不是大家都能做的,有些大的省,原来是在中西部的北部,比如说河南、宁夏等等,现在开始转移到中西部的南部,比如说云南、广西,甚至四川,而且规模很大。这也是我们一个转移的调整,因为是沿海地区,这样他出口更方便。

  化工是遍地开花,连广东、福建都想搞化工,尽管遭到当地老百姓反对,但还是搞,因为是毕竟是高附加值,特别是资源大省,这方面更加严峻。

  这个曲线是近年来,国民经济工业与电力消费月度发展轨迹。从这里看,我们用电增长从2007年到现在,都是低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但是再看,工业用电增长,从2008年的3月份开始就往下跌,而我们的工业增加值(红线)到了5月份还顶峰,然后才往下跌。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电增长在高耗或者高载能时期,确实呈现出一个晴雨表的作用,大概提前在两个月左右,是这么一种规律。而且更加活跃,我跌的比你还狠,上的比你还快,就是反应特别大。但这种特征能否继续迅速爬上去呢?我认为不见得,原因主要确实像第一位专家说的,我也非常赞同,明年的经济形势现在存在需要探讨,并不是我们的金融危机人家来给我们骚扰一下就走了的,我们就恢复正常了,确实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变化。出口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产业结构对外的出口环境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导致我们下一步投资战略发展和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都对明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明年会不会跟着马上突飞而起?不可能,刚说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逐步的探索,然后突破的创新过程。明年仍然是一个探索过程。所以我们现在对明年的判断,总体感觉到,可能同比增长,跟今年持平。这个结论我们已经报上去,总体判断是这个情况。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电力消费 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