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8日召开“可燃冰”记者通气会,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表示,当务之急是评估研究“可燃冰”开发利用的安全性、环保性,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尽早开发利用,呼吁国家有关方面支持,计划再花10年时间制定相关规划、开展资源普查和开发研究。
就舆论最为关注的几大问题,张洪涛、海域“可燃冰”钻探第一航次首席科学家张海啟、陆域冻土带“可燃冰”钻探首席科学家祝有海分别作了回答。
就“可燃冰”何时进入实质性开采,张洪涛表示,中国陆域“可燃冰”预计10~15年内、海域的预计在20年后进入商业开发。中国虽然发现较早,但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在2015年投入开发的具体规划,在开发利用研究方面中国还显落后,国家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及早制定相关规划,给予大力支持。
就如何解决开采技术难题,张洪涛表示,我们对“可燃冰”的成藏理论、分布规律还知之甚少。开采1立方米“可燃冰”,将释放164立方米甲烷,造成巨大的压力空缺。开采的最大难题是防止因瞬间压力释放引发滑塌等地质灾害,要防止其所含甲烷释放加剧全球“温室效应”。以海底“可燃冰”开发为例,涉及到钻探、海水气化、海底运输、水下电缆保护、海底生物保护等多个难题。
祝有海介绍,当前“可燃冰”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发开采法,即直接对“可燃冰”层加热,使其温度超过其平衡温度,使“可燃冰”分解为水和天然气。减压开采法,即通过降低压力促使其分解。化学试剂注入开采法,即向“可燃冰”层注入盐水、甲醇、乙醇等,破坏其成藏平衡条件,促使其分解。此外,还包括二氧化碳置换开采法和固体开采法。
就中国“可燃冰”的资源储量,张洪涛表示,当前预测的只是估算的资源量,是依据一定的地质工作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参考数字,将为下一步摸清具体的资源储量提供参考。当前的工作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未来10年的工作是探明资源储量,解决“有多少”的问题。
在海域“可燃冰”调查方面,张海啟介绍,截至今年9月份,中国已出动7艘调查船,实施26个航次,已完成全部外业调查,实施钻探井8个、取芯5孔、总进尺2286.4米。
9月25日,中国在陆域冻土带钻获“可燃冰”的消息发布后,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张洪涛强调,“可燃冰”日益成为全球能源竞争、“后石油时代”的战略资源,中国陆域冻土带“可燃冰”的发现,其意义决不亚于发现大庆油田,开采得当必定是全球未来发展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