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绿色经济”:西部发展“新引擎”

2009-11-09 10:12:41 新华网   作者: 万武义 宋振远 张军  

作为西部生态区,如何既保护环境又能富民强市?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一手承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一手实施“绿色产业”振兴规划,营造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引人注目。

  统计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个市经济仍保持高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长14%,增速在全省位居第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增长。

  保护环境就是“科学发展”

  记者在秦巴山区一路采访,谈及发展路子,沿途县乡干部都提到要做大一个产业:生态旅游。这反映了西部山区干部发展理念的变化。

  宁陕县被誉为“秦岭绿宝石”,森林覆盖率超过90%。这个不足8万人的山区县,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2000万元。

  “一时的经济落后,不妨碍我们制定‘生态立县,旅游富民’的发展战略。”县委书记陈宝伦说,过去不少干部信奉“棒棒一响,黄金万两”,因为穷,砍伐山林成风,一度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在干部群众明白:环境就是生产力。

  安康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汉江境内流长340公里,径流出境水量占丹江口水库水源的66%。这决定了安康的环境保护对全国具有一定战略意义。

  “但保护环境并非不要发展,关键是如何选择发展模式。”市委书记刘建明说。近年来,市里提出“秦巴风情、汉水神韵、金州美食、绿色安康”的生态旅游开发主题,加快南宫山、秦岭大峡谷等重点景区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使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业完成投资增长48.1%,生态旅游收入已超过去年全年。预计今年入境旅游人次将超过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我们有个目标,就是把安康建成全国知名的山水休闲度假胜地。”市长方玮峰说。

创新山区新农村发展模式

  在石泉县饶峰镇新华村采访,记者走进沿街的“新华村综合服务中心”值班室。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小小的门店除了身份证、结婚证不能办,绝大多数农民需要的“公共服务”都有。在值班室,记者记录下一段对话:

  一位村民进门问:“我家的沼气池到处都封得严严实实的,咋还有臭味?”

  值班的村主任李志龙:“你登记一下情况,下午就派技术员去你家看看。”

  另一位村民问:“我家养的桑蚕生病了,搞不明白,咋办?”

  一位值班人员:“你带路,马上派人去治。”

  走访这个县的五爱村,干部群众创新发展的“循环农业”同样让人耳目一新:桑园——蚕室——蚕丝——菌棒——香菇。经过这样的现代农业循环链,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记者发现,近几年来,安康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规划和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积极培育强村大户,扩大生态农业基地;另一方面立足发展特色新型工业,拉长产业链条,夯实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

  汉滨区五里镇白马石村海拔1400米,直到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还只有780元。近几年来,这个村借新农村建设之机,争取各级政府投资700多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桑园、养殖等绿色产业,目前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730元,四年增长2.5倍!

  平利是陕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县。县委书记何邦军说,县里请专家为农户设计了9个标准的特色民居,农户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可分别获得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建房补助。到今年底,全县将有近一半的村建成特色民居的新农村。

  依靠产业扶持培育“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西部山区主要是“外导型”的输血式发展。但从安康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看,对西部生态涵养地区,国家应创新政策扶持方式。

  方玮峰算了笔账:安康有300万人口,即便国家每年每人补贴2万元,也要600亿元,这怎么可能?安康每年有56万劳动力“净流出”,就是因为当地产业发展落后,无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进行产业扶持。

  记者发现,安康发展快的地方大都是“川道地区”,用老百姓的话说是“白菜心”。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郭正明坦言,安康目前还有超过40万贫困人口未脱贫,特别是居住在深山区的25万贫困群众,脱贫难度较大。

  从实际情况看,对西部生态地区,国家有关部门应强化“两手扶持”:既要重视转移支付,抓住山区扶贫和生态补偿不放松;又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欠发达地区发展“内生型”动力。

  近年来,安康将产业发展,特别是“绿色经济”放在突出位置,集中政策资源加快发展。去年全市富硒食品、安康丝绸、秦巴医药、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产值增长超过55%。今年,一批新的“绿色产业”项目将成为经济增长点,如魔芋加工、茶板纸生产等,预计新增产值20亿元。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西部 绿色经济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