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规模空前的“煤矿国有化运动”,使以“温州炒煤团”为首、曾风光一时的浙江煤炭投资资本身陷前所未有的困境。10月31日,30多位温州煤老板在杭州的一个浙商论坛上集体现身,希望自己的遭遇能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并对浙江煤炭投资者在山西总额达500亿元的民间资本假以援手。这是已为人熟知、但行踪异常神秘的“温州炒煤团”首次集体公开亮相。
“我们想说但有顾虑”
当天,以“市场经济与浙商进退”为主题、由浙江省浙商研究会和《东方早报》等联合主办的“浙商转型会长论坛”在杭州举行。在此轮“国进民退”大潮中,浙江煤老板的境遇广受关注。
今年4月,“煤炭大省”山西以文号“晋政发[2009]10号”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拉开史上力度最大的煤炭资源整合序幕。文件明确表示,将全省在册的2840多座煤矿收归国有;到2010年仅保留1000座;兼并重组后的煤企,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300万吨,单井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
“浙商在山西投资的煤矿,单井产量都无法达到这个标准——这意味着他们投资的煤矿基本要被兼并或关闭。”曾在7月间赴山西调研的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资源与环境部首席律师吴族春说。
浙江煤老板的“权益之争”由此而生。据统计,目前浙商在山西投资煤矿企业超过450家,投资总额约500亿元,控制的煤炭资源年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
但与会的煤老板似乎个个顾虑重重。在论坛的小型沙龙上,30多位煤老板没有一个愿意首先发言,几乎每个人开场的第一句话都是“希望媒体不要公开姓名,电视画面也请处理一下”;唯一愿公开姓名的煤老板,最终也放弃了主办方为其安排的主题发言。
“请理解我们的苦衷。”一名煤老板说,“确实有很多想法不吐不快,但我们有顾虑,有前车之鉴。”据他透露,一位同乡“公开姓名”接受采访,结果在一次会议上被山西省主要领导点名批评。
“整合数据有水分”
由官方强势主导的山西煤矿整合运动,现在看来已近收官。山西有关部门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重组整合煤矿企业协议签订率达97.9%,主体接管到位率71%。不过,据与会温州煤老板反映,这一数据“有水分”。
“很多协议是以各种行政手段强迫签的,是‘霸王条款’。”一位谢姓煤老板说,“他们(编注:指山西省相关政府部门)为完成上面下达的重组任务,补偿金额、付款方式都没确定,就让我们签署协议。”他透露,很多协议因此留有“尾巴”,“协议会注明‘以补充协议为准’,补偿标准‘根据县政府文件’。”
尤其让浙江煤老板无法接受的是对煤矿价值的评估。首先,评估机构由政府部门和兼并单位指定;其次,评估对象仅限固定资产,如地面建筑、矿井设备投入等,而不是按资源储量进行评估,“也就是说,一座储量100亿吨的煤矿和1000万吨的煤矿,评估价格没什么区别。”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评估价往往只有实际投入的1/4或1/3,大多数浙江煤老板将因此而“血本无归”。温州平阳人练志成(化名)2007年以2亿多元的价格在临汾购买了一座年产量30万吨的煤矿,加上改造、基建,共投入2.88亿元。此次整合中,该煤矿评估价格仅为6500万元。“即使算上已缴纳矿山资源费的补偿返还和其他损失补偿,损失也将超过2亿元。”让练志成绝望的是,在煤矿上的投入大多属民间借贷,因此它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我拿什么来还?”
“我们只希望把投入进去的资金再拿回来。”多数煤老板都这样说。不过,这可能只是理想,即便被温州煤老板一致认为“不合理”的补偿价款,能否如约到手也是未知数。“去拿钱时,对方告诉我现在没钱,只有等煤矿生产、产生效益了才给。”一位陈姓老板说。
呼吁浙江假以援手
论坛上,应邀出席的还有经济、法律界专家。主办方本期望他们能给濒临绝境的浙江煤炭资本支招,但这在煤老板的“我们没处说理,说了也没人理”面前,显得颇为无力。
一位温州煤老板透露,他们也想过打官司,但“有关煤矿的案子,法院一概不接”。浙商研究会会长、省社科联主席胡祖光直言自己“又好气又好笑”,“黑头文件(指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文件不如白头文件(指领导批示),白头文件不如口头指示。”
“我们支持和配合山西的举动,但也希望山西能重视我们的声音。”煤老板纷纷请求浙江政府部门高度关注浙江煤炭投资者的遭遇。
这一诉求得到与会专家的支持。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张谷认为,“目前情况下,浙江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有所作为,也有义务和责任出面,与山西有关部门协调,并把几大参与收编的国有煤矿企业也纳入谈判范围,制定合理的收购政策,减少浙商损失。”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资源与环境部首席律师吴族春表示,山西浙商直接、间接返销煤炭占浙江煤炭消耗总量30%,一旦断供,将对浙江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如果资本涉及银行资金,也将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吴族春透露,由他参与调研完成的《浙商在晋投资的煤矿企业在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背景下可能遭受重大损失》书面报告已递交省政府,“估计相关部门会有所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