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刘世锦:应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减排责任体系

2009-10-19 09:05:45 中国网 

10月17日,首届曹妃甸论坛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出席论坛的有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兄弟省市的代表、国际组织、友好省州市的代表,以及各界友好人士、著名专家和知名企业家等各界嘉宾。以下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副主任在第二次全体会议暨第一次分论坛上的发言:

谢谢主席,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我想就应对气候变化、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提高以碳排放生产率为重点的减排战略这个问题谈一点初步的意见。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挑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几年前如果大家的分歧还比较多,对它的严峻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最近一段时期,这方面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共识迅速在增加,且不说高层的表态。前两天我见了中国一个很小的企业的企业家,他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给我讲述应该怎么节能减排,我说为什么要节能减排,他说要应对气候变化。所以当时我有一种感觉,气候变化的问题,我们且不说深入人心,实际上知识是在迅速普及,而且普及的速度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感觉到国际社会的行动仍然滞后。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讲,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最近哥本哈根的这次会议,大家寄予厚望,我们希望成功,但是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问题在于减排多少,基本上是靠自愿、靠觉悟,缺少一个公平合理的基础,缺少强制力。即使达成某种协议,那么能不能执行呢,像《京都议定书》,是有协议、有指标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执行得并不好。所以我们感觉到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减少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性的责任体系,缺少一个以公平合理的原则作为基础、责任不可推卸、有强制约束力的这样一个责任体系。

如何建设这样一个体系?我想这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任务。昨天的发言中,有很多位发言者也探讨了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想用很简短的说法,把我们最近的一些考虑跟大家进行交流。

我想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应该大体上包含几个要素。

第一,就是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作为排放权确定的基础。这个尺度现在还有更大的争议,特别是有些人还有一些意见。但是我们感觉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最为公平合理的尺度。

第二,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作为基准,对每个国家历史上的排放做一个帐户,如果你超过了这样一个基准,就是有赤字,如果你没有达到这样一个基准,实际上是有盈余。根据我们初步的测算,发达国家的赤字是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现在还有一定的盈余,但是盈余的空间也在迅速减小。

第三,每个国家对自己的帐户建立责任制,无论自身的减排,还是像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或者叫援助,实际上都可以在这个帐户中间进行核减。这样的话我们建立一个确实有约束力的责任体系,各家自扫门前雪,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我们现在缺少这样一个责任体系。

而且我们可以预期,只有在建立全球减排责任体系上取得进展,国家社会的减排才可以取得重大、可持续的推进。包括我们今天参加会议的国际上的朋友,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交流,来共同推进这样目标的实现。

我想讲的另外一个问题,可能是中国听众们更加关心的,或者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建立了全球减排责任体系,或者其他类型的减排责任机制以后,减排这件事情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个问题我们通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减排将会增加经济增长的成本,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感觉到这个事对我们是一种约束。这个看法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我们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这种看法是片面和短视的,减排对人类社会提出的真正挑战是,以同样数量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或者说以同样数量的产出,我们需要用更少的碳排放。刚才叶省长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所以简而言之,我们减排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生产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新的技术出来,要有新的工艺、新的生产方法、新的运行机制,乃至新的制度安排。我们的眼光稍微放远一点,实际上它是人类社会一次重大的创新机遇。所以我们刚才讲了,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减排责任体系,实质上就是要形成一个以提高碳排放生产率为核心的激励机制,这个激励机制国际上需要建立,我们国内每个省、每个市都需要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然后促进相关领域的竞争,并为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第一,包括技术资金在内的更多资源将会投入到减排领域,技术进步的速度由此显著加快。比如近年来光伏发电的成本,由于技术进步而迅速降低。

第二,由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形成全新的产业领域,并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刚才叶省长讲了河北省很多新的企业,包括唐山的环保产业,包括电动汽车等等,都是新兴的,有些是全新的产业。

第三,提高碳排放生产率的竞争,将改变已有的竞争优势和资源配置格局,在碳排放总额受限且可交易的条件下,实际碳排放将更多地向碳排放生产率高的地区和企业倾斜。我们现在实际上是要进入一种观念,能者是可以多排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更高的生产率。碳排放生产率高的地区和企业,将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占得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要理解到,这是一场竞争,这场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有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国家实际上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第四,在减排的初期,部分地区和企业可能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但是只要技术进步发生作用,减排成本将逐步降低,也可能出现排放成本更低的情景。我举个例子,比如最近有些电动汽车,每公里的成本实际上比汽油机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与此同时,它的减排效果非常好。减排和成本更低是可以并存的。

从中长期看,只要有适合的战略、政策和机制,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增长速度不减缓,增长规模不缩减,增长质量更高的目标,也是可以达到的。也就是说完全可以争取减排与增长双赢,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来讲,由于排放权配额较高,排放成本通常更低,所以通过排放权交易获益。

我的发言中想集中传达一个想法,我们需要一个观念的调整或者转变,不能把减排仅仅看成是一件被动应付的事情、迫不得已的事情,是消极的因素,是一个负担,我们应当把它看成重大的机遇。而且是一个竞争,如果你不做,别人会比你做得更好,你在竞争中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是这样一个机遇。所以它是非常积极的因素。

我想做一个非常通俗的比喻,一棵绿色的大树,上面长了两个苹果,一个是增长,一个是环境,过去我们只能抓到增长的苹果,由于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现在我们有了一把剪刀,是新的技术进步,有了这个剪刀,我在同样的时间里,把增长和环境的苹果都剪下来,都分享。我们现在面前有两个苹果,我们能不能拿到这把剪刀,就是我们能不能土地创新,能不能加入这场竞争。

在这场竞争中,中国有不少的有利条件,比如在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的环境中,我们具备了比较好的基础,比如电动汽车,中国的有些技术已经相当不错了,有些可以说是在全球范围内是领先的,或者有领先的可能。我国的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可以为诸多减排新技术提供商业化、市场化的前提条件。一项好的技术,市场推广需要回收成本,中国是最好的地区,所以国际上减排方面的新的技术,拿到中国来是不会吃亏的,是有很好的盈利前景。

中国的这些条件我们能不能利用好,我想唐山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些有利条件我们都可以很好地利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并且抓住当前减排这样一个机遇,利用好中国有的,或者我们将来可以创造出的一系列有利条件,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包括我们的管理创新,我们的机制创新,我们的制度创新,加快形成减排领域的新的竞争优势,争取走出一条减排与增长双赢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刘世锦 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