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局15日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认为,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以来,从贸易、金融和信心渠道对我国国际收支运行产生较大影响,使我国涉外经济活动放缓,国际收支顺差减少,但也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改善的作用。
在贸易渠道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消费去杠杆化趋势比较明显,美国个人储蓄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2008年上半年的月均2.3%,上升至2009年上半年的月均4.6%,相当于10年前的水平。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消费萎靡不振,外部需求明显下降,我国出口自2008年11月起持续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出口降幅达22%。
在金融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增加了金融市场风险,加重了国际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同时,金融部门去杠杆化使其信贷规模收紧,企业和个人融资受限,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均有所降低。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项目外资流入一直呈同比下降态势,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和撤资有所增加。
在信心方面,全球经济普遍衰退,国际上对我国经济的担忧上升,而我国出口下降、外资流入减缓等因素也抑制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期经历了从升值预期减弱,到贬值预期出现的变化过程。2009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较弱,跨境资金大规模流入的动力不足。
报告同时认为,从另一方面看,危机意味着对以往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的调整,为我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和政策条件。
报告显示,主要发达国家“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动调整,过度消费倾向减弱,全球经济失衡状况有所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在外部压力和内部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加快调整,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9.8%,比2007年低1.2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首次下降,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