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我国碳交易市场亟待构建

2009-10-16 08:55:03 新京报

在国际市场上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碳交易,也即将在国内打破旧有的沉寂。近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高管表示,中国明年年内将肯定会启动国内的碳交易市场。而在上个月底,该交易所已在国内率先发起了“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试点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核实体系,减排和交易体系等。

  在我国暂未受到《京都议定书》碳减排的硬性约束,因此启动自发性的减排试点活动具有明显的市场前瞻性,也迈出了碳交易“京都框架外市场”构建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设立碳交易市场意味着我国在碳排放额度买卖中话语权的强化,是为战略性的革新。但应该强调的是,碳交易市场的运作需要技术、资金、人才、监管等一系列前提要素的支撑,我国在这些基础构建方面尚需强化。

  实践证明,为了将碳排放配额出售获利,企业往往倾向于采用更清洁的技术生产能源;而购买企业为了节省采购配额的成本,也会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由此,“碳交易”被视为引入市场机制的节能环保有效工具,碳交易市场也随之日渐扩容与完善。

  遗憾的是,尽管我国的实体企业为碳交易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去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产生的减排成交量甚至占到全球的84%,但我国碳交易市场却一直未能真正成行。

  碳交易市场的缺位意味着定价话语权的缺失。目前,国内碳排放交易通常是境外买家直接寻找中国卖家进行谈判,并采取长期合同或低价买断方式。由于交易中信息不对称,中方企业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水平相去甚远。比如,今年6月中国卖给欧洲买家的核证减排量现货价格为11欧元/吨左右,但同样欧盟配额的2014年12月到期期货价格高达19欧元/吨。

  应当看到的是,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一旦将来中国承担硬性减排指标,那么目前低价卖出的碳排放指标将来可能被迫以高价买回,从而造成巨大的利益损失。

  我国碳交易市场亟待构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试点活动让业界看到了中国碳排放市场成立的前景,但能否逾越现有的瓶颈因素羁绊,尚需拭目以待。

  碳交易之所以广受瞩目,除了它符合各国政府的环保理念并得到大力推崇外,其与金融衍生品的紧密融合也为其注入了生命活力。一些买家在包装碳排放指标后,通过其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等交易获利。在新的需求下,全球各大碳交易市场除了现货交易外,近年来陆续推出了与欧盟排碳配额挂钩的期货、期权交易,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但目前国内碳现货、期货与相关金融衍生品交易尚未开闸。

  金融业发展的滞后,在客观上将会遏制未来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形成技术短板。另一方面,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的投入。这些要件是否具备,对碳交易市场运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就目前国内环境而言,这一体系的基础环境还难言完善。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