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过去的2008年称为新能源车的“元年”,如今的2009年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虽然新能源汽车还未在中国形成一定的市场,但一场暗战已经打响,并且悄然提速。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包括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长安等在内的几十家本土汽车企业均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希望从正在提速的国家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中分一杯羹。
国内车企的集体发力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担心。由于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并不成熟,而企业蜂拥而上导致的利益博弈,则会加剧国内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突破的难度。当前,如何避免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成熟就先自我内耗,是汽车业界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当今全球都在关注新能源轿车之时,国内企业不能盲从,需要认清风险,稳健前行。首先需要认清技术风险。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新能源汽车一般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和传统汽车相比,这些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过程中虽然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购买成本、使用环境、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而且技术路线不明确,产业发展根基不稳。过分鼓吹新能源技术的前景,容易使企业失去对市场规律的正确判断。
其次,成本过高,市场需求不旺。新能源汽车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尴尬莫过于市场的不认可,虽然现在政府推出补贴政策,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不成熟,客户面临使用成本增加、维修难度加大以及转换投入增多等诸多问题,补贴并非灵丹妙药。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推动产业化带来的后果将不能小视。
再次,自主品牌的发展根基仍在传统技术方面,新能源汽车对自主品牌企业来讲基本上是表面文章。把新能源汽车看成是自主品牌发展重要机遇的说法,虽然动听,但是可行性并不高,企业目前很难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主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