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波澜壮阔。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自强不息、创新进取的淄矿人解放思想,拼搏奋进,攻坚破难,干事创业,使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特困企业跻身全国500强,由濒临破产变身“全国最具成长性企业”,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煤系统首个‘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等一系列殊荣,一个“优而特富而强”美好和谐的新淄矿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走出一步天地宽
最近淄矿喜讯频传:陕西高家堡、内蒙古油坊壕矿井前期准备工作的相关手续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省外项目的启动和建设均获实质性进展;第三条水泥熟料生产线立项工作取得新突破;431产业格局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
届时,济北矿区、陕西彬长矿区、内蒙古东胜,淄矿将形成三个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据淄矿集团生产部门人员介绍,这个产量相当于改革开放之初淄博矿务局年产量的近6倍,为最低产煤年份1991年产量(450.9万吨)的近7倍。
淄矿的煤炭生产有过辉煌的历史。1904年就开始工业化开采,1953年淄博矿务局成立后,煤炭产量一度占山东省的一半以上,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78年以来,煤炭年产量一直在500万吨左右徘徊。“然而,辉煌的背后也有过切肤之痛。由于开采历史久,进入‘九五’以后,资源枯竭的巨大危机一直笼罩着淄矿,7对生产矿井先后关闭,淄博老区矿井平均服务年限不足10年,一度成为全国煤炭行业中的特困企业之一。”许多老同志说起“九五”时期的艰难,沉痛之情仍然溢于言表。
企业应该如何走出困境?“走出一步天地宽。煤炭是我们的主业,在生产经营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走出去谋取资源,做强主业‘大蛋糕’是治本之策。”淄矿集团上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1995年,广大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勒紧裤腰带集资4000多万元,启动了“救命工程”——济北矿区建设。2001年,淄矿集团原煤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2005年9月26日,济北矿区最后一对生产矿井唐口煤矿投入试运转,标志着淄矿首个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建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淄矿人并未因为济北矿区的兴起而停步,近年来特别是整体改制后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2002年率先走出省门到陕西开发煤炭资源,2005年底设计年产300万吨的亭南矿井建成投产。2005年11月18日,设计年产120万吨的糯东矿井开工建设。自“十一五”的起始之年2006年以来,淄矿集团开发省外煤炭资源频出得意之笔,通过竞拍、控股收购、转让等手段,又先后获取云南新吉克、陕西高家堡、内蒙古杨家村矿权、陕西亭南矿后备资源、塔然高勒矿区油坊壕煤矿等储量20多亿吨,使淄矿集团资源量达到54亿吨,继济北矿区之后,在陕西彬长矿区、内蒙古矿区也具备了打造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的条件,为“十一五”末淄矿集团煤炭产量达到3200万吨左右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在获取省外资源时,淄矿人在注重量的增长的同时,始终把“质”摆在第一位。据淄矿集团生产技术部门的同志介绍,淄博老区煤炭赋存条件差,平均煤厚在1米以下,发热量低,而新获取的资源绝大多数构造少、埋深浅、倾角小,煤层厚度一般都在3~5米以上,适合机械化开采;煤种以气肥煤、无烟煤为主,发热量高;获取的都是优质资源,做完前期即可投入建设。此外,在项目建设中都是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当地企业搞合作开发,充分利用他们的“地源”优势,加快建设速度,使建设周期大大缩短,见效快。
做活科技兴煤大文章
“首次开综采机,开采的又是淄矿集团首个综采工作面,当时我非常兴奋,也很紧张,一个班下来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当笔者问 起第一次开综采机时的情形,淄矿集团首位综采机司机、现已是许厂煤矿学习型组织创建办讲师的姬国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姬国昌说,那时他开的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艾克夫遥控电牵引采煤机,“当时许多从淄博老区调过来的老工人都羡慕不已,现代化就是厉害,效率比过去提高了20多倍,更重要的是安全系数提高了,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
据了解,许厂煤矿、唐口煤业公司等单位目前原煤生产全员效率达到了15吨/工以上,而《淄博矿务局志》显示,1978年的原煤生产全员效率为0.645吨/工,以后十多年的时间都是在0.5~0.7吨/工之间徘徊,今昔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效率低则意味着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埠村煤矿采煤副矿长徐有财是个“老采煤”。1970年11月参加工作的他先是干采煤工,以后干过采煤队班长、副队长、队长,又任副井长、井长、副矿长,30多年来一直与采煤打交道。徐有财告诉笔者,刚参加工作时,采掘机械化程度很差:支护是木柱、木板棚,初撑力低;装车、推车全部靠人力;运输是老式刮板机,运输量小,故障率高,一班下来,整个人都散了架。
为解决这一问题,淄矿集团科技兴煤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息。先后推广应用了单体液压支柱、苏联顿巴期截煤机、西河80采煤机、淄博Ⅰ型采煤机、淄博Ⅱ型采煤机,对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真正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还是始于淄矿集团济北矿区的兴起。1999年初,淄矿集团提出了依靠技术进步,推广应用新技术,大力提高采掘机械化程度的要求。“救命工程”第一矿许厂煤矿自1998年投产至2005年以前,一直采用ZFS5600-17/35B型和ZBF2800-16/24综采放顶煤支架进行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开采,2005年10月份,配备了ZY6000-19/40型一次采全高综采液压支架,今年6月份,又采用一次采全高采煤法,使得开采效率和工作面回采率不断提高。
老区也不甘落后。前年埠村煤矿又上了两条目前全国最薄的综采生产线,产量占到了当期产量的近一半,而用人还不到以前全部采煤区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尝到了甜头的埠村煤矿又上了两条综采生产线,全矿全部实现薄煤层综采,实现人员减少、劳动强度降低、效率提高。
掘进也是如此。先是大力推广树脂锚固剂和螺纹钢锚杆,在顶板比较坚硬的煤层巷道中,则推广裸体掘进等措施。淄矿集团锚杆支护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锚喷率达到65.3%。其后又引进了机载式液压临时支护系统、S160和S200型大功率综掘机,使可以截割的岩石硬度系数由4达到7,大大提高了半煤岩的掘进效率。
截止目前,淄矿集团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均达到近97%,济北新区则全部达到了100%。而从改革开放开始直到济北矿区兴起之前,淄矿集团的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一直在30%~60%之间徘徊。“淄矿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合理集中组织生产,不断淘汰落后生产力。”淄矿集团生产技术处的领导介绍说。
据《淄博矿务局志》记载:1978年,淄博矿务局死亡37人,百万吨死亡率5.8,重伤200人,轻伤32895人……而来自淄矿集团安监局的数字显示:2003~2006年,淄矿集团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在0.2左右,自2006年4月11日至今年8月底,全集团已实现安全生产1245天,有4个矿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000天以上。“近年来能取得如此好的安全效果,主要得益于我们以‘双基’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淄矿集团安监局的领导如是说。
产权制度改革走活整盘棋
“淄矿集团自改制至今,先后有7个煤矿退出国有行列、12个非主业实体与主体分离,9所中小学移交地方,2.5万余人平稳分流,剥离资产十几亿元,连续8年位列全国企业500强和煤炭企业百强……”这些数字充分展示了淄矿集团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省政府、省国资委、省煤炭工业局的领导多次深有感触地说:“淄矿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走活了整盘棋,企业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说起全国煤炭系统改革,淄矿以敢于“吃螃蟹”著称。率先实行住房改革、医疗改革,特别是1988年1月,第一家在全国煤炭系统实行的集团承包和局长负责制,为国有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企改革进入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的攻坚阶段,原淄博矿务局(淄矿集团前身)同时还迎来了整体性资源枯竭的“厄运”。衰老矿井多、富余人员多、离退休职工多、困难户多、企业债务多的残酷现实接踵而至,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竞争日趋激烈,淄博矿务局进入了发展史上最困难的阶段。
如何摆脱困境?“改到深处是产权”。企业的决策层经过反复论证和谋划,认准了这一点,“只有以产权联结为纽带,把企业的存亡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捆在一起,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职工成为企业的真正主人,充分激发企业的活力并释放职工的潜能是根本出路”。为此,企业当时确定了“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以局属二级单位为改制重点,实行分兵突围”的战略思路。明确将发展股份制作为衰老报废矿井和多种经营厂网点改制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改变原有体制中的弊端。石谷煤矿(光正公司前身)1998年率先在全国煤炭系统实行了股份制改造,有效激发了内部活力,当年便实现利润374万元,结束了长达37年亏损的历史。到2000年底,淄博老矿区除4个储量相对较多的矿没有进行产权改革外,其他的煤矿和厂企都进行了形式不同的产权制度改革。基层单位还采取“退、进、增、转、换”等方式全面实施二次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导、产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新上项目一律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劳服企业进行民营或股份制改造;对小厂点实行个人买断制,极大激发了内部活力,促进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埠村煤矿劳动服务公司改制前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产品销售主要靠内保,企业活力不强。2003年通过进行股份制改造,为企业注入了强大活力,推动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去年销售收入突破8000万元,许多产品还实现了出口。”埠村煤矿东辰宏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如是评价产权制度改革的巨大作用。
2002年4月1日,原淄博矿务局整体改制为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百年历史上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实现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历史性转变。改制后,淄矿集团建立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2006年12月25日,山东省国资委将淄矿集团定为省管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试点单位。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决策、执行机制的逐步规范,为产权制度改革步入新的快车道注入了强劲动力。
针对国有煤炭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生产力水平落后、机制不活、竞争力不够强等问题,淄矿集团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稳步推进衰老矿井关闭破产、主辅分离、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等重大改革。实现了企业瘦身、职工受益,主体更加精干,主业更加突出。改制7年来,淄矿集团资产总额由53亿元提高到171亿元;年销售收入由29亿元提高到137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了40%多……职工也得到了巨大的实惠,工资性收入增长了3倍多。而分离重组后的企业也得以轻装上阵,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大部分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
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深化改革,是增强企业活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推进改革
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淄矿集团主要领导对此反复强调。
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百年淄矿必将迎来又一个辉煌灿烂的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