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24日至25日在美国匹兹堡举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构筑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峰会重要议题之一。国际金融体系自形成以来,先后经历了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的浮动汇率制度。
金本位制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实行金本位制度,即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可直接兑换黄金。将各国货币和黄金挂钩,就形成了各国货币之间汇率固定的国际金融体系。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由汇率波动引起的波动性,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但坚持金本位制度也意味着一个国家不能控制它的货币政策。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贸易造成了极大破坏。各国不再将货币兑换成黄金,金本位制度由此崩溃。1944年7月,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中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布成立。
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其致命缺陷在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自身所存在的矛盾性。一方面,该体系规定美元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这必须要求各国对美元持有信心;另一方面,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必须依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来实现,而这必将影响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局势的变化和发展,美国国内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多次经历贬值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浮动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汇率随市场状况变化而波动,但是又不完全取决于市场状况。在这一体系下,美国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美元的核心地位得以保留。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仍在运行。
浮动汇率制度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有更强的适应性,但由于保留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国际经济活动存在着极大不平等和不公正性,这集中体现在持有美元债券的国家为美国背负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监管缺位、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治理结构中缺乏发言权等问题一一凸显,现行金融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去年11月和今年4月,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和英国伦敦举行峰会,在改革金融体系方面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