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影响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进程。的确,在被称为“石油立国”的时代,如果没有大庆油田生产的20亿吨原油,新中国的现代工业航船就很可能因为缺少动力而搁浅。
有人说,大庆油田诞生以来,不仅为共和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贡献了宝贵的“精神能源”。是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这简单朴实的8个字,是源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会战”时期,凝聚了几代大庆石油人奋斗精神的高度概括,它超越时空的界限,成为共和国工业文明之魂。
千锤百炼的大庆精神
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让中国看到了甩掉“贫油”帽子的希望。但是对这样一个世界级大油田的开发,中国既无经验,也没有“外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石油工业部征得党中央批准,调集国内石油战线的精兵强将于1960年3月开始聚集大庆,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石油大会战。“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会战因条件极其艰苦被喻为“和平年代的上甘岭战役”。“很多工人因为吃不饱患全身水肿,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今年73岁的“老会战”吴全清回忆说。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会战大军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仅用3年时间就探明了面积86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大油田,探明储量22亿吨。正是由于大庆油田的成功开发,我国政府在1963年11月宣布石油基本实现自给。
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几代大庆石油人创造并不断丰富了大庆精神。1990年2月,到大庆油田视察的江泽民同志把大庆精神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
当年会战的许多场面已经定格成为永恒:为了制服井喷,王进喜拖着伤腿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为了早日开钻,铁人率领30多名工人靠人拉肩扛把60吨重的设备从火车上卸下来运送到井场;在抓紧生产的同时,大庆油田干部职工自己动手盖起了6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为国家节省资金1亿元。
大庆人对中国工业产生的深刻影响,更是他们始终如一的严细认真作风,是完善的制度和执行制度“不走样”的态度。大庆油田党委书记姜万春说:“大庆精神经过千锤百炼,具体体现就是拼命精神加科学态度。”
“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会战时期的“三老四严”,现在仍是几十万大庆石油人行为的最高守则。
世事沧桑,时过境迁,但是今天的大庆人仍然用会战时期的两个小故事教育参加工作的年青一代。1961年冬天,技术员蔡升和张孔法每人背上25个玉米面饼子,乘坐油罐车往返大庆和大连5个来回,行程1万多公里,冒着严寒采集了2800多个油温数据。同年4月,钢铁1205钻井队打的一口井偏离中心3.5度,虽然偏差在允许的范围内,但是王进喜带领50多名工人挥泪把井填上了。
人们由此记住大庆人的又一句名言:“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
“学大庆”:榜样的力量无穷
1964年1月25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这一号召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促进了各行各业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所属的车轮厂在学大庆活动中,自力更生在生产线上搞60多项技术革新,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产能提高了一倍以上。以生产“飞鸽”牌自行车享誉全国的天津自行车厂,1974年发动全体职工搞科技创新会战,200多名干部职工把铺盖搬到车间,25天里全厂完成了100多项技术改造。
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开滦煤矿生产全面瘫痪。煤矿干部职工以大庆石油工人为榜样,不等、不靠,甚至顾不上营救自己的亲人,只争朝夕排险抢修,震后第十天就生产出第一批“抗震煤”,当年11月底生产达到震前水平。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再次肯定了大庆经验和大庆精神。中央明确提出:“过去我们靠这种精神甩掉了石油工业的落后帽子,今后还要靠这种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两次全国范围内的‘工业学大庆’,奠定了新中国工业自强自立的基调。”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曾任大庆市委副书记的忽培元说。
2008年12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列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这不仅是对大庆物质贡献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大庆精神贡献的肯定。
大庆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今年6月26日至28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黑龙江省考察工作。在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总书记同工人们激情满怀地唱起歌曲《踏着铁人脚步走》。总书记对大家说:“与50年前相比,现在的条件已经有很大不同,但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大家高扬钢铁1205钻井队的旗帜,发扬优良传统,继续艰苦创业,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的大庆人,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融化到了点点滴滴的行动中。2005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大庆发生特大暴风雪,2万多口油井停产,通讯交通几乎瘫痪。为了赶赴岗位参加抢修,采油一厂女工范宏钰提前从家里出发,在风雪中跋涉了3个多小时,接下来的两天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直到恢复生产。
这一天,在大庆油田顶风冒雪自发赶赴工作岗位的干部职工有几万人。
资源趋减是自然规律,大庆人同样没有回天的“秘诀”。但是在经过了长期高效开发之后的今天,大庆油田仍然保持着年产4000万吨原油的水平。“使大庆油田保持生命旺季的原因,是不断的科技创新,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延续。”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冯志强说。
依靠自主研发的“稳油控水”“三次采油”等先进技术手段,大庆主力油田的采收率达到50%以上,比世界上同类油田高出10到15个百分点。相对于大庆油田50多亿吨的探明储量而言,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产原油5000多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大庆油田累计取得科技创新成果8250项,获得国家专利1719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配套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站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沿着铁人纪念馆前象征着铁人47岁生命的47级台阶缓步而上,记者凝神体味着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说过的“铁人何止少活了二十年”的动情之言。可以告慰铁人和所有石油前辈的是,在他们期待的“注视”下,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石油城市在崛起,是中华民族拨乱反正后飞速前进的脚步;在他们曾经奋战过的地方,一代又一代新的铁人在成长。
当“工业学大庆”的声音渐渐隐去,我们看到的是,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为标记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已经渗透在中国民族工业的血液中。
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参观之后,来自广东一家企业的赵义心情非常激动。“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民族工业自强不息的伟大动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