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一场由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以及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共同举办的“低碳经济——行动与国际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针对低碳经济与国家战略、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应对低碳经济的国别政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会上,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以“全球气候变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模式,是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导下,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积极行动、同力应对。中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采取了一系列“低碳”概念的具体实践措施,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中国仍然面临着能源、技术、产品服务、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等多方面的巨大挑战。他建议,发展低碳经济,应纳入全球化视野,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适合各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则从建立全球减排责任体系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现状问题与改善途径。他认为,虽然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识上空前加强,但与预期相比,全球减排进展仍然缓慢,问题根源在于尚未形成全球关于减排的责任体系。这一减排责任体系建立在排放权分配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的基础之上,根据历史数据建立各国的排放权账户,由此将“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具体化量化到可操作层面,从而建立起一种提高碳排放产出生产率的激励机制,通过这种国家主体之间竞争激励机制,来推动相关技术进步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他强调,按照建立全球减排责任体系的原则,中国可以双重考量建立的排放权账户和未来增长趋向,来形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和路线图,也可将这一原则引入国内,以此来制定不同地区的减排权责。通过加大减排力度和开拓新能源技术,中国有可能在排放权账户不出现赤字的情况下,度过排放高峰期,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使减排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按照会议日程,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所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外多名地方政府要员随后也都在会上进行了精彩发言,各方围绕低碳经济发展、国际合作、国别政策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互动交流,达成诸多有益的观点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