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甲子,新中国成立整整60周年,而靖煤集团也有着51年的改革发展历史进程,追溯历史,早在73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犹如火种就永远的留存在靖煤集团。几十年来,该集团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延伸出了“地窝子、钢钎大锤、枯河取水、三不等、姬三龙”等五种精神。这“五种精神”不但反映了当年建设者们自力更生,以苦为乐,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建矿区的精神,也是成千上万个矿工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这五种精神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矿区建设者们。
1936年10月4日,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陈漫远率领的右路军73师、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15军团在据该集团红会一矿所在地——打拉池古城堡会师,并将司令部设在据城堡1公里处的红山寺大雄宝殿里。西方野战军在打拉池执行了两项任务:一是消灭沿途和周围国民党反动军队,为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扫除障碍;二是占领宁夏,扩大根据地。在打拉池红军会师纪念亭的纪念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一九三六年秋,先期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东征回师后,奉命西征,以扩大苏区和迎接二四方面军。为了阻止甘、宁敌军的袭击,西征右路先遣部队于九月十三日经海原到打拉池。十月四日,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红十五军团到达。随后,彭德怀率前方司令部也到了打拉池,司令部设在红山寺内。这就为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创造了条件。……红军在打拉池驻扎的48天中,发动群众,打土豪、分财产、筹粮草,撒下了革命的种子,继续长征之后,进一步点燃了陇右斗争之火,在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69年靖远矿区全面恢复建设之际,国家急需煤炭,“加快矿区建设、快出煤、多出煤”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矿区建设者的要求。1970年初,矿区指挥部提出了“路线为纲,抢建靖远、学习大庆、紧赶开滦、确保重点,大搞会战”的口号,突出了“抢建靖远”。指挥部强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的精神,在“学大庆、赶开滦”的群众运动中,矿工们发扬特别能战斗、能吃苦的精神,本着“活着干,死了算,拼死拼活建靖远”的顽强毅力,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后来总结为“五种精神”。
“地窝子精神”。矿区建设上马快,人员大量增加,住房非常紧张,急需解决职工住宿问题,但当时投资有限,他们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大搞“地窝子”、大挖土窑洞,从1969年8月至1972年6月,共建地窝子等简易住房7000多平方米。
“钢钎大锤精神”。1969年9月,煤炭部第十一工程处从山西晋城转战靖远矿区。在荒漠的西戈拉滩,住土窑、喝咸水,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电源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用钢钎大锤,铁锹、簸箕、人摇辘辘、架子车等土工具,土办法,开工建设红会一号井,并创斜井月进69米的好成绩。
“枯河取水精神”。为了尽快解决建设急需的砖瓦,1969年12月,靖远矿区指挥部派了3名干部筹建建材厂,为寻找临时水源,经过6个月的苦战,在农民的帮助下,在枯水沙河床打井16眼,横切河床,砌地下拦水坝176米多,挖沙石1000多立方米,终于找到了水源,并利用废旧管材,把水引到了工地。建材厂当年生产砖100万块。
“三不等精神”。1970年4月,筹建矿区化工厂时,在基建厂房未建成,设备未到货前,为早出炸药,支援矿区建设,筹建小组带领10多名工人,一不等厂房建成,二不等成套设备安装好,三不等各类人员配齐,就搭起一座草棚,用简陋的工具,在两名老工人的指导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用土发制造了铵油炸药,半年生产46吨。
“姬三龙精神”。 姬三龙是宝积山矿井挂钩工。1970年4月15日上午10时,宝积山反斜井绞车正在提煤时,井口自动摘钩器突然失灵,绳头插销未摘下,5辆重车以巨大的惯性力向前冲去,如不摘下挂钩,托绳架可能被拉到,前面十几名工人的生命就有危险,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姬三龙挺身而出,跳上矿车,强行摘钩,钩未摘下,他的脚却被矿车碾伤,他忍着剧痛又去第二次摘钩,仍未摘下,眼看一场重大事故就要发生,在这危急关头,姬三龙往前一跃、横卧在铁轨上,用身体挡住了5辆矿车,矿车在姬三龙身体的阻挡下减速了,避免了一场重大伤亡事故,而年仅22岁的姬三龙却壮烈牺牲了,献出了他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51年来,该集团企业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赋予新的内容和定义。但这五种精神却没有因历史长河的变迁而沉淀,反而在新时期下越来越被人们推崇,更是矿区人们生生不息的沿袭和传承,因为它是靖煤集团永恒发展的活的“灵魂”与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