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全球气候控制取决于发达国家“诚意”

2009-09-24 09:03:28 中国网

全球气候控制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其中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就是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的《京都协议书》。按照这一协议书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在2008—2012年承诺期内这些气体的全部排放量从1990年水平至少减少5%。其中,欧洲国家要比1990年排放水平低8%的目标。 这是人类社会第一次为全球气候控制所采取的共同行动,只是遗憾的是这一行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完成规定的减排目标。更遗憾的是,《京都协议书》将在2012年之后失效,如果没有新的协议来接替的话,这一次轰轰烈烈的历史壮举将面临夭折的危险。

国际社会目前都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多月后将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并把它视为确定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安排的最后机会,否则时间将来不及了。然而,尽管时间紧迫,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各有所图,态度差异悬殊:欧盟和诸多岛国坚决主张加速全球气候控制进程,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则主张发展中国家要一起行动,而发展中国家则强调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和自身发展的未来发展权,个别国家对此则基本上嗤之以鼻。正因为如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心急火燎地倡议,于本月22日联合国总部大会厅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以期统一各国思想,在为哥本哈根会议“定调”,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实质性成果。

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作了发言。由于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方立场,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关注。胡锦涛就全球气候问题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即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以的四个原则:一是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二是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三是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四是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这四大原则客观而公正,是让发展中国家一起行动起来的基本保障,也是全球气候控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必要条件。

上述四项原则前三大原则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几乎所有国家的认同,但现实中主要的障碍之所在正如胡锦涛主席一针见血所指出“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按照2007年12月3~15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l3次缔约方大会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资金和技术应当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义务,但在现实中却几乎没有任何实质进展。这就不能不使得我们对发达国家的诚意产生了怀疑。

我们都知道,在全球气候问题上最活跃的一直是发达国家。首先,全球气候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发达国家尽管人数很少,但是大气中现存CO2排放中,大约70%至80%是由发达国家产生。其次,全球气候问题是由发达国家发现的。早在1827年,法国数学家傅立叶首先发现地球大气层吸收了本来会散射到太空中的热量,并据此提出了“温室效应”的概念。1860年,英国科学家廷德尔首先发现造成水汽、C02和CH4等“温室气体”。最后,全球气候问题是由发达国家推动的。气候问题成为一个问题已经有三、四十年之久,但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则只有有三、四年的时间。2006年10月底,英国财政部公布了一份由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组织撰写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报告,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报告指出,如果让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相当于550ppm(百万分比)的二氧化碳,那么气候变化产生最坏影响的风险就可以大大降低;相反会给全球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世界需要在未来的50年内每年拿出相当于全世界GDP1%的资金用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一研究成果的发表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引起了上至政治家、下至普通百姓对气候问题的高度关注。

既然全球气候问题主要应由发达国家负责,同时发达国家解决此问题的心情也最急迫,按理讲他们就应该拿出自己的诚意来让人信服。作为对历史上滥用气候资源的一种补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节能减排资金和技术无疑是一种最好方式。否则,我们只能怀疑发达国家“制造出”气候问题的真实目的何在?真的是防范未来地球灾难的降临,还是放出一个烟雾弹来达到掩护其强化国际霸权的目的。很显然,全球气候控制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诚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 高辉清)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