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上半年,我国多个大中城市都提出上调居民用水价格。今年6月开始,无锡等很多城市已经提高自来水价格;近两个月以来,包括上海、天津、广州在内的多个城市,已经举行了水价上调的听证会。8月3日,对于各地的水价上调举措,发改委发文予以肯定,认为这些措施“符合资源价格改革方向,有利于促进资源的节约使用和环境保护”。发改委认为,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价格仍存在偏低的情况。
多年来一直并未引起民众关注的水务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而面对质疑,自来水公司却为何一直不愿公开成本。
今年以来,我国30多个城市召开水价上涨听证会,或酝酿水价上涨。
今年1月12日,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水资源专题研究报告,建议中国应采用价格政策管理用水需求,“不过,大多数人不支持继续单一性上涨水价,而支持阶梯式水价改革。”
目前北京民用水价为3.7元/吨,一个普通三口家庭的用水量6吨至8吨,一个月水费30元左右,相当于2桶纯净水的价格。虽然水价负担不重,但作为生活必需品,其价格上涨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
其实,水价一直在上涨。作为一个水资源比较紧缺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北京水价频频上涨。北京市水务公司的数据显示,从1991年至今,北京水价已上涨了9次,从0.12元/立方米上涨到了3.7元/立方米。北京水务部门表示,调整水价已列入今年工作日程,并已进行各项调研测算等工作。
水务企业被指毛利率超过房地产
与电、油、气的资源产品先购买后付钱不同,水费一般两三个月一收。自来水公司送来的水费缴费单上一般只注明两项:自来水费和污水处理费用。但水价的构成,用户并不清楚,只是习惯了其相对较低,相当于福利性产品的价格。
今年以来,北京市水务局已多次表示,年内可能调整水价,以缓解“南水北调”推迟进京给北京带来的水资源紧张问题。
而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水价已经“涨声一片”,近期,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兰州和银川等城市相继调整了水价,沈阳、西宁、宁波等城市也已就水价上调召开听证会。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终端平均水价(包含自来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分别为2.35元/吨和3.19元/吨,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2.4%和17.2%。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污水处理费实际收取标准分别为0.70元/吨和1.00元/吨,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29.6%和38.9%。
作为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水价的细微波动已经触动了居民的敏感神经。
宁波市日前举行了水价听证会,自来水公司在会上声称亏损,调价方案要么上涨50%,要么上涨60%。但自来水公司却迟迟不愿公布财务报表,“自来水公司始终拒绝向公众公开财务报表,我们不了解真相,如何支持涨价?”一位听证市民代表表示。
水务企业避而不谈成本构成,网民开始了自我“探索”。近日一位网友发帖直指参股宁波市自来水公司的股东之一———上市公司宁波富达(600724)从中获取巨额利润。帖子详细列出了宁波富达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其中自来水业务收入为11532.19万元,业务成本为6186.85万元,毛利率达46.85%,这一毛利率已高于公司房地产35.03%的毛利率。
一边是国有自来水公司喊亏损,一边却是水务上市公司平均高达46.85%的毛利率。水价成本这本账究竟应该怎么算?
供水成本没有公开透明数据
2006年,清华大学水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开始接手发改委价格司《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项目。该项目希望获取供水成本的真实数据,制定行业平均成本,使得水价处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
但在开展项目的调研过程中,傅涛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获取供水的真实数据。“各个企业都把成本当成机密,谁都不对外公开。实际上要摸清楚供水的成本,员工成本、超前投资、管网折旧和漏损率非常重要,而此前这些数据不是缺失就是企业不愿公开。”
他认为自来水的定价其实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不仅仅是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更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多个层面。据了解,2004年国务院以文件形式规定,目前我国现行的水价由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以及污水处理费共四部分组成。
傅涛解释称,这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城市供水价格,即自来水厂从水源地将水进行处理变成可饮用的水再通过管网送到千家万户,这也就是自来水公司的供水成本,这一价格的上调需要听证。“目前这一价格大约占总水价50%以上。”
尽管“当地的物价主管部门对于水务公司成本有所了解,但这一数据并不公开,有时连越级的物价主管部门也得不到这一数据。所以无法知道行业的平均成本是多少,究竟涨价多少才合理。”傅涛表示。
另一方面,地方水务公司“出于竞争的考虑可能没有哪一家企业愿意公开自己的成本,一旦公布了成本将成为关注的焦点面临极大的压力。”首创股份总经理潘文堂此前表示。
管网建设占供水成本一半以上
作为公共事业,我国水务行业长期以来是由地方自来水厂垄断经营,管网的投资和维修主要由政府财政拨付,企业运营亏损也由政府财政买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水务行业开始了逐步市场化的进程。
2002年以来,建设部陆续颁布相关文件,明确了市政公用设施“委托特许经营”的准则。也就是政府允许民营和其他社会主体进入到供水行业中来,支付一笔转让款获得一定期限内运营管理收费权。在此期间,政府允许这些主体通过收取水费回收成本,期满后再将设施无偿交给政府。
但是这样一种模式,为一些水务公司以亏损为由推高水价埋下了根源。
傅涛介绍,国内的特许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产权改革,即引进来的民营或其他社会主体必须支付庞大的管网投资、维修等巨额资本性支出。而这些资本性支出恰恰是供水成本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占到供水成本的50%至60%。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副秘书长马勒思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以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计算,其管网投资至少要十几亿元,而按目前的水价,自来水公司一年的营业收入大约七八千万,其中毛利大概在3000万左右,如此计算自来水公司的毛利率接近50%是没有问题的。
但贷款十几亿,其一年的财务成本也接近4000万元,这样一算公司就会亏损。马勒思表示,“关键是毛利率计算方式并没有把财务成本和管网前期投资计算进去,而这块却是供水中最大的成本。”
国内水务行业民营龙头企业桑德集团一位管理人士表示,供水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投资再建造的成本,包括管网老化修缮和新建厂区和设施的资金等。这部分如果都由企业来承担,就很难保证供水这个公共性质产品的低价了,所以如果政府财政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水价的上涨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了。
成本核算存在“灰色”地带
虽然专家基本都肯定了管网建设上的成本压力,但也同时认为这也成了企业涨价的一个“借口”。
按照1998年原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制定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的城市供水价格由供水成本、费用、税金,加上8%至10%的利润构成,基本确立了利润加成本及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则。
中信证券水务行业分析师指出,企业不愿公开成本的背后,主要是水务行业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和成本核算不规范。“仅以管网折旧年限不同,企业就可以完全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由盈利变为亏损。”
傅涛表示,尽管管网占水务资产的比例达50%,但按不同年限如5年、15年折旧,成本差异非常大。目前定价部门对于水务公司的财务报表该如何做,并没有统一规范,“企业可以通过折旧轻易提出几千万元,在财务上做成亏损,说是去做管网投资和维护了,但转身把这几千万投入房地产等行业。”
此外,“由于自来水厂属于地方,一些地方甚至将低水价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例如折旧年限、员工工资水平等都需要在《监审办法》中明确规范。
记者获得的《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修订稿)》里就详细列了以下费用不能计入城市供水定价成本:如经营者非持续、非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不合理费用;固定资产盘亏、报废、毁损、闲置和出售的净损失等。
“这个监审办法本来计划今年出台,征求意见已经好几轮了,但是现在遭到了很多传统水务公司的反对,他们拼命提意见。”傅涛表示。
或许正如此前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中国价格论坛上所表示的,价格改革是一场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不同阶层的诉求差异协调难度大,单兵突进难度很大。
图片 | 视频 | 图表
论坛 | 博客 | WAP
大盘 个股 新股 公司 评析 基金 债券 保险 汇市 黄金 期货 股指期货 收藏 图片 股票吧
您的位置:新华网主页 - 新华金融
水价调整背后的利益链条 水企毛利率超过房地产
2009年09月23日 09:29:54 来源:新京报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引入民营不完全竞争反助涨水价
“以前地方上垄断的国有企业,说白了是只有费用,没有成本,在缺乏机制约束下,依靠企业自身自觉行为去降低成本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我们进去之后,是有成本和收益之分的,为了获得高收益,就必须控制成本。”国内一家水务上市公司的副总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为了解决地方财政在自来水管网建设上的资金问题,地方水务行业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引入外资或民间资本参与到这一垄断行业。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外资水务收购国内水务资产后,需要在经营权有效期内通过收取水费回收成本,水价自然随之上涨。天津就是一个案例,自1997年法国威立雅水务进入后,十多年时间,居民用水价格先后上调了8次。
2007年1月,威立雅又以17.1亿元人民币、4倍的溢价,成功竞标兰州水务集团49%的股权,如此高溢价取得国内水务资产让其轰动一时。
在马勒思看来,问题的本质就在于,供水的资产不同于别的产品,外资在购买了地方的资产后,要获得供水的经营权还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许可。地方政府完全有操控这一资产是否能够发挥价值的能力。“高价收购必然导致在此后约定的经营权年限内外资企业要求通过收取水费来回收成本。”
“在规定了利润率的情况下,企业从逐利性的角度而言,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只有拼命地放大成本。”一位民营水务企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水务行业市场化,不管民营还是外资还是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进入这个行业,赚取利润是资本逐利的本性。
在马勒思看来,其实地方政府不需要出售资产,而仅将运营权交由外方运营,澳门就是个很好的案例。但这样的目标短期在国内还难以实现。
郭鹏也认为这仅是一个理想模式,在中国要实现水务行业“国有民营”至少需要10到20年。“就像在法国,现在就仅有3家水务公司,并且都已运营超过了数百年,运营的经验和成本控制都已做得很好,企业完全依靠提供优质服务压缩成本来赚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