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寻脉:创新高擎报国旗帜(组图)

寻脉:创新高擎报国旗帜(组图)

2009-09-23 13:51:23 中国石油报   作者: 王晓晖   

    大庆50年,践行了国企之道;大庆50年,树立了科学之魂;大庆50年,磨砺了发展之器。

  在50年的开发建设中,大庆人凭着一股子永不迷信、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闯劲,坚持自主创新,趟出了一条中国自己成功开发油田的新路来。

  这是一条敢为人先、勇于挑战的开拓之路;这是一条满布荆棘的科技创新之途。

  50年来,大庆油田共取得科研成果8254项,其中国家级120多项、省部级607项,获得国家专利2357项,新技术对大庆油田产量的贡献率已达到40%。这些成就不仅对我国石油工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世界石油科技领域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大庆油田已有300多支队伍进入2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已有20个系列150种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十多个国家,年收入达到100多亿元,大庆的“力神”、“庆矛”、“庆港”等品牌声名远播海内外,展现了“以技术换资源、以技术闯市场、以技术谋发展”的广阔前景。

  高擎科技创新之剑,胸怀产业报国之志,大庆,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历史再次把目光投向大庆。

  50年前的9月26日,一个石破天惊的日子,永久地定格在了共和国史册上。

  根据“陆相生油理论”勘探部署在松嫩平原上的“松基三井”出油了。原油如巨龙般从千米的地下喷涌而出,标志着大庆油田——一个世界级特大型陆上砂岩油田诞生。

  自此,荒原夺油的号角响彻云霄;自此,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她的发现,打破了外国专家“中国贫油”的论断。她的开发,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50年来,累计生产原油20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上缴利税等1.7万亿元。国家每花100元钱,就有1元是大庆油田创造的,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强烈感受到共和国工业长子那有力的脉动。

  这是一条怎样的筚路蓝缕之路。

  探寻大庆油田成长、发展的轨迹,聆听大庆50年奋进的足音,用记忆铭刻永恒,让历史昭示未来。

  曾记否!

  上世纪60年代,刚刚起步的新中国石油工业,一无经验,二无外援,三是面临国际社会的技术封锁。“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复杂的大油田。外国专家言之凿凿”。事实表明,他们错了!

  在50年的开发建设中,大庆人凭着一股子永不迷信、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闯劲,高擎科技创新之剑,趟出了一条中国自己成功开发油田的新路来!

  从“海相”到“陆相”,以李四光等地质专家独创的陆相成油地质理论为指引,就有了大庆油田的横空出世,随后的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等一大批“陆相”大油田的成功开发,开启了共和国石油自给新时代。

  从“六分四清、分层开采”中含水期开采方法的成功试验,到我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个大型油田开发方案——“早期内部注水,保持压力开采”方法的大面积推广,给国际上“温和注水、均衡开采”权威论断以有力的回击,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支撑了第一个十年的稳产。

  从当初在国内外开发中被判“死刑”的“边角料”储层,到如今香喷喷的“排骨”,油田在大庆之下找大庆,在大庆外围找大庆,整整7年摸索出一套表外储层开采技术,用科技的力量,迎来大庆油田的又一次“旺季”,奠定了稳产的储量基础。在表外储层找到的石油,如果装在铁路油罐车里可环绕地球一周。

  从水驱技术为代表“二采”技术的成熟应用到以聚合物驱油为代表的“三采”技术的工业化推广,使大庆油田在又一次产量下滑之前找到了“接替产能”,保证了又一个10年高产5000万吨的奇迹,为中国能源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同时期世界其他同类型的油田,却都在达到巅峰产量之后很快就掉了下来。

  而从1986年开始,经过4000多次试验、2000多次修改形成的三元复合驱技术,使采收率比水驱提高10至20个百分点。如今,大庆油田每年总产量中,有1000万吨得益于三次采油技术的贡献。

  今天,大庆这块外国人眼中贫油的土地,为了实现4000万吨持续稳产和建设“百年油田”的宏伟目标,正在打响一场新时期的高科技“新会战”。

  科技之炬,照亮了大庆高产稳产的星空。

  历史已经证明并继续证明!

  大庆50年,践行了国企之道。大庆,是奉献石油的大庆,是报效祖国的大庆,是走向世界的大庆。无人否认,如果没有大庆油田,国际石油领域就没有中国的位置。

  大庆50年,树立了科学之魂。大庆发展的每个时期,都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理念,杜绝掠夺式开采,构建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矿区,树立了我国工业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

  大庆50年,磨砺了发展之器。大庆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一项新技术的革新,以石破天惊的科技力量带给油田一次次崭新的机遇。

  这是一条敢为人先、勇于挑战的开拓之路;这是一条满布荆棘的科技创新之途。

  这条路没有终点,从上世纪60年代的松辽荒原走来,从铁人身边走来。

  在钻井出现油气井喷的危急关头,“铁人”王进喜奋不顾身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浆的故事,是人们关于石油人创业夺油的最深刻的印记。

  而当油田面临含水上升、产量递减的困难时期,“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纵身一跃”,也成为新时期石油人“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的豪情挥洒。不同的是,王启民跳向的是充满挑战的“科技泥浆池”。

  紧随王启民的身后,是一批批勇跳“高科技泥浆池”的石油科技工作者。老铁人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们说,“我们要靠科技,靠创新,勇于面对,勇于承担,舞动‘高科技的泥浆池’。”

  杨振宇、伍晓林,这对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双子星”,在国际专家委婉劝大庆“还是把表面活性剂驱彻底忘掉吧”之后,不气馁,不服输,终于成功掌握了驱油剂核心“密码”,在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过程中,建立了7项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国际石油业界称之为“大庆标准”。

  孙刚,检测与评价学驱油剂技术带头人,正是他和同伴们的不懈攻关,在国外石油同行的字典里,永久写下了“大庆聚合物评价方法”的专有名词。

  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奉献。老去的是青春,不老的是激情。

  不一样的事迹,一样的传承。传承的是精神,传递的是力量。

  岁月如梭,旗帜高扬。

  50年来,大庆油田始终坚持“三个超前”: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试验、超前5年配套,使大庆油田开发技术做到了“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所以,每当出现新的矛盾、新的困难,大庆人总能“亮剑”令世人称奇的科技高招儿,使进入高含水后期的大庆油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50年来,大庆油田共取得科研成果8254项,其中国家级120多项、省部级607项,获得国家专利2357项,不仅对我国石油工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世界石油科技领域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技术对大庆油田产量的贡献已达到40%。

  目前,大庆油田已有300多支队伍进入2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已有20个系列150种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10多个国家,年收入达到100多亿元,展现了“以技术换资源、以技术闯市场、以技术谋发展”的广阔前景。

  答案愈加清晰,方向更加坚定。

  超越权威,尊重而不迷信权威,勇于突破权威的论断,并创新发展;超越前人,提升前人已有认识,并敢于否定,把前人没想到、没做到的变成现实;超越自我,自我加压,创新永无止境。以油田需要拉动技术创新,以基础研究驱动技术创新,以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创新。正是大庆科技工作者对“三超精神”的弘扬,引擎油田的百年之航。

  高擎科技创新之剑,胸怀产业报国之志,大庆,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大庆之路,路正长!

  听,大庆那奋进的铿锵足音,听,油田那旺盛蓬勃的强劲脉动。呵,听到了,那勇跳“泥浆池”的闯关劲头,那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那挥洒豪气的无限激情。

  这,不正是源源不断为共和国前进的列车,注入澎湃动力的大庆之脉吗!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大庆 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