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向世界亮出“低碳路线图”

2009-09-23 09:04:48 《解放日报》   作者: 杨立群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22日举行,这是联合国历史上就气候变化问题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192个会员国派代表出席,其中包括9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作为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前的最后一次协商,联合国峰会如何发力、美国能否回心转意、中国在这个舞台上又怎样表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凝聚政治共识

  就在20多年事倍功半的气候问题讨论已令人们疲劳的时候,这次由联合国牵头举办的峰会却意外地吹来一股劲风,被形容为“冲刺”哥本哈根会议,为后者凝聚政治共识,注入政治推动力。由此可见,本次峰会被国际社会寄予高度期望。

  “哥本哈根会议将在年底召开,但各方目前仍面临不少困难和分歧。而作为全球多边外交的一个舞台,此次联合国气候峰会将通过全球政治领袖们的政治动力,形成政治上的共识,来加快气候谈判的步伐,加强已有的信念。”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于宏源说。

  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气候变化问题专家张海滨则从联合国的角度进行解读:首先,在当前最具挑战性的气候问题上能否有所作为已经成为衡量联合国作用的重要指针。“联合国想借助这次峰会向世界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即展示其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人类未来负责的态度。”其次,各国在联合国组织的这一平台上进行沟通、交流,即便是分歧,也能更加清晰化,可以起到互相激励、良性竞争的效果。

  谈判难在何处

  气候变化谈判之所以长期以来进展缓慢,关键就在于“众口难调”,意见分歧。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施压,强人所难地要后者承担责任、完成减排指标;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同时要求发达国家兑现资金支持与技术转让的承诺。

  从峰会上几个国家领导人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的演讲中不难感受到各自的关切。像马尔代夫这样的小岛屿国家,由于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会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很激进,要求所有的排放大国承担责任。

  以卢旺达为代表的非洲国家,原本就属于最不发达国家,气候变化更使它们受害不浅,在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须两者兼顾的情况下,则急需资金援助。

  由于在气候问题上一直自行其是、不予配合,美国已成不受欢迎的孤家寡人。此次峰会上,奥巴马总统的讲话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但和小布什时期比,美国的态度多少还是有所软化。对此,于宏源分析道,随着哥本哈根谈判期限的日益临近,奥巴马新政府逐步回归到全球多边主义,奥巴马希望借助低碳经济使美国摆脱目前的经济危机,并借此来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中国展示决心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声音同样让世界侧耳倾听。这次,中国依然没有让世界失望。除了阐述中国对待气候问题的一贯立场并介绍为此已做的努力外,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峰会上还宣布了中国下一步将采取的行动———

  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这可谓是为中国绿色经济画好了一张路线图。”于宏源说,一方面,将碳强度概念引入国民经济领域非常重要。中国曾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目前,这个目标已基本完成,这也体现了中国对气候问题作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将绿色指标与GDP挂钩,将经济、能源、保护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体现了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发展的思路。

  张海滨表示,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亮出新意,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是对联合国在气候问题上希望中国采取主动、有所作为的一个呼应和支持。

  “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要把经济增长与其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增长相脱钩的承诺。”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组负责人杨爱伦表示,这将引领中国开始走向低碳的发展模式,具有战略性的历史意义。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对抗全球变暖的决心。“胡锦涛主席的发言使得美国的气候政策和决心更加显得单薄无力。” 杨爱伦说。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低碳路线图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