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中国年炼油能力只有十几万吨。闵恩泽院士回忆说:“1955年,我国只有3座10万吨/年炼油厂,外国人讥笑我们是在‘小茶壶’里炼油。”
从“小茶壶”起步,通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炼油国,有15个千万吨级的炼油厂。“我国炼油年加工能力从建国初期的十几万吨发展到现在的4亿多吨,炼油技术从一片空白,发展到全部成套炼油装置技术都实现国产化。这是很了不起的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承恩感慨不已。
炼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三次大的跨越。从1863年第一次进口煤油,到1963年油品基本自给,实现这个跨越整整用了100年;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中国炼油工业在产能规模和技术上都实现了巨大飞跃,进入世界炼油大国行列;目前,中国炼油工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炼油大国到炼油强国的跨越。
1949年,我国年炼油能力只有11.6万吨,比不上现在镇海炼化两天的炼油量,主要集中在西北的玉门炼油厂和独山子炼油厂。新中国成立后,抚顺石油一厂油页岩炼油、锦州合成油厂煤炼人造油相继产出油品,炼油工业有了新的发展。1959年发现了大庆油田,解决了制约炼油发展的原油问题,炼油工业有了突破性飞跃,到1963年我国油品基本实现自给,告别了依赖“洋油”的日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炼油工业依靠自主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也经历炼油石化企业改组改造的调整发展过程,调整了炼化工业布局,改变了过去布局分散、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的状况,推进了炼化一体化,实现了规模化、基地化、集群化发展,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三个大型区域性炼化企业集群。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炼厂经过科学布局也在建设之中。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得到长足发展。1988年,加工规模40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炼油厂只有9个,到2008年底,一次加工能力在50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共有18家,旗下拥有镇海炼化、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海南炼化、高桥石化、上海石化、金陵石化、扬子石化、齐鲁石化、燕山石化、青岛炼化等11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炼厂平均规模达到532万吨/年。
2009年,镇海炼化年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2300万吨,这已是世界级规模。2009年5月27日该厂生产的1万吨符合欧Ⅴ排放标准的车用柴油运抵香港,标志着中国石化生产的车用柴油质量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标准。
中国炼油工业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6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