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续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小煤矿早该整顿,早该加快兼并重组。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山川大地,对得起子孙后代,此事无关“国进民退”。
按照时间表,山西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及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以期在全国率先终结小煤矿的“资源新政”,已于近日初见成效:2000多座年产不足30万吨的小煤矿,大部分完成兼并重组的协议签订。这些饱受诟病的小煤矿,将逐步并入中煤、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和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
小煤矿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实行了几十年的“有水快流、分散办矿”的粗放式办矿体制终于寿终正寝。无数有良心的中国人为之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终于可以心口一致地高声表白:不烧带血的煤炭,不要带血的GDP。
曾几何时,小煤矿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在产煤大省山西,高峰年的煤矿数量曾接近一万座,而且80%以上都是小煤矿。全国有多少小煤矿?统计不详。不过,已知的是自2005年以来,已关闭小煤矿1.2万多处,淘汰落后产能3亿吨左右,可是各地的小煤窑仍然多如牛毛。一句“有水快流”,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渴望发财、暴富的欲望,带着不受羁绊的野性,洪水猛兽般扑向了山川大地,不计任何后果地将一片锦绣江山挖成了百孔千疮。
潘多拉盒子打开容易收回难。为治理小煤矿之患,这几年,山西不断通过提高“门槛”以强化产业的集中度,9万吨、15万吨、30万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压掉了几千座小矿,但至今山西仍有2600座煤矿,而且八成以上年产不足30万吨。
放眼全球,可能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千军万马挖煤,漫山遍野放炮,放下锄头就是煤老板。纵览世界产煤大国,澳大利亚排名前5位的煤炭企业,产量占了全国总产量的七成以上;美国排名前4位的煤炭企业,在全美的生产集中度达45%以上;印度最大的煤炭企业的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近90%;而德国所产近2亿吨煤炭,全部由一家公司生产。而在中国,小煤矿却大有“独占鳌头”之势。
既然小煤矿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成规模地出现,那就一定有它生存的道理。也许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它给一些地方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因素,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小煤矿的存在是弊大于利、失大于得、悲大于喜。小煤矿展示给人们的弊、失、悲,第一是矿难频发,第二是资源浪费,第三是环境破坏。
不是说国有企业、大型煤矿就绝对不会发生事故,但山西省近两年的矿难统计显示,地方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国有重点煤矿的3.8倍,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高达国有重点煤矿的11.3倍。50多年来,山西煤矿事故累计已造成1.7万人死亡、1.3万人伤残。
中国煤炭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7%左右,但矿难死亡人数占到全球煤矿死亡总人数的70%左右。而中国矿难的90%发生在小煤矿。原因很简单,小煤矿采用的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多数小煤矿机械化程度不到30%,靠“人海战术”维持生产,比如山西40%的煤矿产能还停留在放炮开采、畜力运输的阶段。如此生产条件,透水、瓦斯爆炸、中毒等事故层出不穷,不死人,不伤人,才是咄咄怪事。
小煤矿要煤不要人命,为追逐暴利,对资源实行掠夺性开采。统计显示,小煤矿的资源回采率一般只有20%左右。换句话说,每采1吨煤就要破坏和浪费4吨资源。按山西小煤矿年产量3.5亿吨计算,每年破坏和浪费的资源高达14亿吨。
只要挖煤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倒没有大小矿之分。但小煤矿“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对环境的摧残就更加肆无忌惮。山西每年因采煤遭破坏损耗的水资源多达15亿立方米以上,采煤造成山西5000平方公里国土“采空”,引发严重地质灾害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塌陷面积将近100平方公里。在小煤矿遍地开花的地方,曾经美丽的家园与河山已经面目全非。
如此看来,小煤矿早该整顿,早该加快兼并重组。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山川大地,对得起子孙后代,此事无关“国进民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