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驶向世界的三艘石油巨轮

2009-09-27 11:04:34 中国石化新闻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新中国走过了波澜壮阔的60年。

60年间,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共和国的丰碑上镌刻下辉煌的篇章。原油产量增长1600多倍,天然气产量增长超过10860倍,原油加工量增长近3000倍,乙烯产量增长约2000倍,成品油产量增长约5880倍。沧桑巨变,堪称奇迹!

不仅如此。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崛起,还造就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三大世界级石油“巨轮”。在2009年7月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排名分别跃升至第9位、第13位和第318位,让全世界感受强大的“中国力量”。

历史不能忘记。当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全国人民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份寒酸的家底:全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超过80%的原油依靠进口;全国炼厂原油加工量11.6万吨,石油产品产量仅8万吨。

新中国的成立,极大激发了石油石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精神。1956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个突破。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滚滚油流,大庆油田诞生,从此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与此同时,中国的炼油工业也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蹒跚起步,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兰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万~100万吨的炼油厂。到1959年建国10周年时,中国石油产品的自给率从1949年不足10%提高到40.6%。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江汉油田、辽河油田、长庆油田、河南油田、华北油田、中原油田相继被发现;茂名、大庆、南京,天津、武汉、安庆等18个大中型炼油厂陆续兴建,彻底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

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跨入了世界石油大国的行列。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1982年、1983年、1988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相继成立,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基本形成以三大公司为基础,分工较为明确、各自独立经营的总体格局。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加快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决定实施石油石化战略大重组,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改组为两个大型集团公司,实现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为后来两大集团内部重组和上市奠定了基础。

1999年,为了进一步促进国有石油、石化企业改革和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进行了内部大规模资产重组和改制上市。三家股份公司先后于2000年和2001年在海外成功上市,初步构建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体制架构,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全球大公司阵营和世界石油工业领域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0世纪末,随着中国再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中国石油工业新的发展诉求。从1996年开始,三大公司在立足国内发展的同时,阔步走向海外,先后中标海外多个勘探开发项目和炼厂建设项目,赢得了所在国政府乃至国际石油界的普遍赞誉。

跨入新世纪,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进一步加快海外开拓步伐,海外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石油石化行业成为中国“走出去”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200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海外份额油分别达到3050万吨和900万吨。中国海油海外石油开采量约为2780万吨油当量,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9亿吨,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九位;原油加工量3.42亿吨,居世界第二位;乙烯产量超过1000万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产量分别达到3129.6万吨、238.3万吨、2241.3万吨,跻身石化产品生产大国行列。

成就令人自豪,未来催人奋进。扬帆起航的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在雄伟壮丽、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中,在经历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洗礼后,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正在朝着国际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方向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巨轮 中国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