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不遇的大旱、冰湖溃决引发罕见洪水、拉萨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气温……今年夏天,西藏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备受瞩目。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被称为“亚洲水塔”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牵动着世界的神经,这里的一点细微变化都可能波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生态环境。而研究显示,青藏高原已成为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气候危机逼近“世界屋脊”
进入9月,拉萨凉了,扎雍松了一口气,她终于暂时不怕蚊子了。一个月前,她被蚊子咬得到医院输液。以前,拉萨市民对这种可怕的小昆虫几乎没有记忆,甚至丧失了对它们的免疫力。“今年太热了,那么多蚊子一下子冒出来!”扎雍说。
30.4摄氏度,7月24日午后,拉萨气温达到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这个不寻常的数字,是今年西藏大旱的缩影,而截至今年6月22日,拉萨已有230天无有效降水。“世界屋脊”上多年不见的大批蝗虫出现在日喀则部分乡村。面对30年不遇的旱灾,西藏历史上首次启动了抗旱三级应急响应。
与此同时,另一些人却经受了青藏高原上罕见的洪灾。7月3日夜间,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卡达乡折麦措冰湖溃决,5个自然村17户人家与外界交通中断。7月29日,昌都边坝县加贡乡加布沟次拉错冰湖发生溃决,两名木工失踪,40余公里道路、近20座桥梁被冲毁。下游一所小学被冲走了校舍门窗和师生衣物,被迫停课……
所有这些极端气候事件都指向一个词: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青藏高原海拔高,升温效应比其他地区更为显著,西藏是全球气候变暖下最典型的受害地区。
事实上,气候危机并非首次显现在雪山圣湖之间。祖辈生活在高原上的农牧民有着切身体会。从2004年夏天开始,藏北那曲县那么切乡里的乃日平措和错鄂湖持续上涨,最快时竟以每天一米的速度向附近村子逼近。当地老人回忆,如此大规模的涨水,对于这个海拔近5000米的乡来说还是第一次。如今,湖水已淹没沿湖村庄近3万亩草地,200多户牧民被迫迁离故土。
冰川消退是气候变化的另一个显见证据。在中科院考察队摄于1968年的一张珠穆朗玛峰照片上,中绒布冰川高耸的冰塔延展成一片壮丽的白色丛林。而今,从相同位置看去,只有满眼光秃的岩石。
资料显示,2008年之前的47年间,西藏年平均气温大约以每10年0.32摄氏度的速率升高,相当于全国增温率的4倍以上。喜马拉雅山脉已成为全球冰川退缩最快的地区之一。
保护“地球触角”迫在眉睫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已经给青藏高原带来了影响,而这片高原上发生的变化又将影响整个世界。”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两年前访问青海时说。
神秘而圣洁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和“万河之源”,仅发源于此的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7条亚洲重要河流,流域总人口就达13亿,其生态之重要不难想象。
中科院院士秦大河说:“随着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短期内可以增加几大河流的水量,长期来看会威胁亚洲水资源安全。”
我国境内冰川储存的静态水资源约相当于5条长江,每年提供的融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而我国冰川总面积的80%以上在青藏高原。仅喜马拉雅冰川融水径流量,就占全国冰川融水径流总量的12.7%。特别在西北内陆干旱区,冰川融水更是绿洲地区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的命脉。
多位专家指出,一旦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枯竭,我国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将进一步陷入水资源困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可能遭受的损失难以估量。
气候变暖造成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同样令人忧虑。秦大河认为,一旦冻土退化破坏植被,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减弱,会引起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造成印度北方干旱,加剧中国夏季降水“南旱北涝”分布。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来,青藏高原本身就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巍然屹立于世界之巅,牵动着整个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热岛作用的辐射气流可以影响到中东与北美地区。如果青藏高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它可能成为全球远程传输最高效的沙尘源地之一。
尼泊尔国际山地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希尔德将青藏高原形象地比作“地球的触角”。他说,气候变暖会加剧青藏高原水汽蒸发,从而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第三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8月末,西藏自治区开始试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鼓励牧民削减牲畜数量,以新能源代替烧柴草,并开展草原生态监测。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又一新举措。
今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根据规划,西藏将展开3大类10项生态工程。一是保护工程,包括天然草地保护、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重要湿地保护、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二是治理工程,包括防护林体系建设、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三是监测工程,旨在保障上述两类工程顺利实施。
据估算,这些规划总投资达155.02亿元的项目实施将给西藏带来巨大生态效益。仅退牧还草一项,就可使西藏每年涵养水源约200亿立方米。同时,其“碳汇”功能得到增强,将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体现了我国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作为,也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地球生态的重要举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康世昌说。
此前,在“三江源”区域,国家已经实施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采取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以草定畜、人工增雨等保护措施,提高了这一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专家们同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势面前,这样一些区域性工程力量毕竟有限。保护青藏高原,需要更大范围的协作和努力。
今年3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向中央建议,国家在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时应把青藏高原作为重点地区优先考虑,加快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监测网络建设,实现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生态环境、水文、冰雪冻土、大气成分、沙尘等方面的全面观测。
全球气候变暖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能单独解决的问题。鉴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和重要性,近年众多国际知名的冰川、气候、生态、环境专家来到这里,与我国共同探讨应对之策。气候危机形势严峻,但我们看到,全人类都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