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海油“大跃进”

2009-09-14 09:28:58 能源杂志   作者: 李毅  

积极参与海外购并、LNG集中上马、大力拓展成品油市场……,在石化双雄夹缝中求生长的“小兄弟”中海油,近期动作频繁,十分惹眼。
继与中石化联合收购了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在安哥拉32区块20%的权益后,前不久又与中石油联手向西班牙石油巨头雷普索尔提出收购其子公司YPF的要约;继广东、上海、福建LNG接收站建成后,中海油又准备在宁波、汕头等7个城市再建一批接收站;而在今年7月获得商务部赋予的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后,又开始向下游大举进军。
表现在财务方面,则是开支的大幅上涨。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883,下称中海油)财报显示,公司2009年一季度资本支出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23.1%。
市场人士指出,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主动出击,显示出其谋求一体化布局的“野心”,而短期内大项目的接连上马,则透露出其心情的急切。
8月26日,中海油在其中期业绩公告中披露,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5%,每股收益同比下降54.8%,主要原因是油价下跌。
于是,业绩压力更迫使其倾注全力加快一体化步伐。
然而,求胜心切的中海油三面出击,却同时三面受阻:LNG气源问题刚刚解决,却需面对国内差距极大的天然气价格;成品油批发权刚争取到手,又遭遇石化双雄的猛烈竞争与终端网点铺设的举步维艰;上游扩张虽然积极,却囿于资金实力而不得不与人合作。最后,对外合作专营权终难独享,也成了刺激中海油奋力一搏,希望藉此开辟新局面的关键因素。
于是,一场一体化“大跃进”赫然在中海油上演,潜伏的问题也随之浮现。
对外合作专营权之虞
当中海油在上游领域不断发力的同时,其独享多年的海上油气开采对外合作专营权似乎一直是身后一枚不知何时会引爆的炸弹。
早在2009年3月的两会现场,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即已证实,中海油将失去中国海上油气开采对外合作专营的独家权利,而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大集团将获得中国海上油气资源的经营权。
但据中海油内部人士透露,该专营权目前仍由中海油独家所有,且近期并未听到关于收回该权利的消息。
而在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专家单联文看来,中海油的对外合作专营权即使放开,中石油与中石化也很难从与其合作的外国石油公司那里有太多收获。
他认为,外国石油公司在技术方面的优势的确较大,但中国公司正在逐步赶上。
据了解,外国石油公司主要在勘探技术以及深水作业经验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为在茫茫大海中布置勘探井,需要地质专家相当的勘探经验和技术。而中国目前在物探技术及硬件上尚需提高,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处理能力和成像识别能力上,与国外的差距较大。
另外,外国石油公司的优势还体现在深水作业方面,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经验。而油田作业公司是真正体现油气开发竞争力的公司,中国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2883;上海交易所代码:601808,下称中海油服)已具备一定竞争力,但整体上仍相差较多。
据单联文介绍,目前的对外合作,先由外国公司投标,中标后开始物探。而现在中国大部分物探都由中海油服承办,因为从外国雇物探船成本较高,而中海油服对浅海勘探工作完全能胜任。
因此,外国公司并不负责打井,只是派地质师确定井位,由油田服务公司如中海油服来打井。打井出油后,外国公司还要经过评估认为有商业价值,才会投资开发。因此石化双雄并没有太多途径来获得外国公司的技术和经验。
“也就是说,即使对外合作专营权放开,中石油和中石化能够和外国公司合作开发,他们也从对方那里拿不到什么东西,关键是谁有能力确定这个海域里战略性油气区域在哪里,中国缺少这种地质专家,”单联文说。
除此之外,也有接近中海油的人士指出,中海油还有一些软优势。例如以前国家安监总局的海上安全办公室就与中海油的海上安全办公室是同一套班子,专门负责监督管理海洋石油的规范运作。因此,当时包括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上的油田都是中海油派人进行监督、检查。
直到2008年,这一权利才被安监总局收回。但即使如此,中海油对于海上油气资源的分布、现状等情况都拥有外人不具备的、详实的一手资料。因此即使放开专营权,石化双雄在3到5年之内,很难赶上中海油。
而另有分析人士认为,专营权收归国有之后,就可能是三大油公司平等竞争,而专营权归某一专门机构统一管理——这一机构必然是国家能源局或国土资源部其中之一,而这也必将导致该权利操作上的复杂性。
该人士指出,即使设立专营权管理机构,但要与外国公司合作,必须落实到企业实体,也就必然存在二次授权问题,因此三家公司仍难免一场博弈,在海外油田开发上的合作默契,在国内油田对外合作上恐将遗失殆尽。
而没有合作,剩下的就必然是竞争。石化双雄财力雄厚,且已然开始着手组建作业队伍。据上述接近中海油人士透露,中石油目前正在不惜血本地从中海油与外国石油公司中大肆挖人,挖来的人才大都不需面试而“直接谈钱”,不但解决北京户口及住房,而且入职后的薪水也会比原公司高两三倍,因此“挺有诱惑力”。
据了解,石化双雄拓展的顺序可能先从人才入手,再到技术含量低的船,直到配备深水船。最后,凭借雄厚的资本,其装备总吨位几乎必然会超过中海油服。
而在解决了人才与设备的问题后,羽翼丰满的石化双雄就可能挑起类似于制造业领域的恶性竞争——价格战。
“这一天迟早会出现,”上述分析人士说,“反正三家公司总会有人受损,就是弱肉强食。”
据了解,目前中海油服在整个东南亚还拥有相当的价格话语权,而一旦双雄羽翼丰满加入竞争,则整体话语权就可能丧失。“这就如同我国在铁矿石上丧失议价权,几千家企业同三家企业谈,必然任由人家挑拣了,”该人士表示,“以中海油的实力,届时可能损失最为惨重,但目前除了发展一体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而被誉为中国石油界思想最开放者的中海油,当然也早已觉察此点。因此,傅成玉在两会现场宣布将失去专营权后,才说了一句:“引入竞争机制对中海油是有好处的。”于是,这一海上巨头开始向陆上的中下游产业大力拓展,谋求在双雄夹缝中尽早布子,以获得未来的生存空间。
LNG价格困局
作为国内LNG项目的先行者,中海油在该领域的战略从2003年即开始付诸实施。2003年12月,我国第一个进口LNG试点项目——广东LNG项目正式开工;2004年12月,福建LNG总体项目一期工程成为国家正式批准的第二个LNG项目;2007年1月,上海LNG项目一期工程也获准开工建设。三地气源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
据中海油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中海油还有诸多新项目准备陆续上马,地点分布在宁波、汕头、深圳、盐城、温州、珠海和上海,其接收站几乎覆盖整个东南沿海。而且其中深圳和上海均已是第二个项目。
而由于中海油新与伊朗的北帕斯气田合作,进口了约2000吨LNG,因此一举解决了上述新建、待建接收站的气源问题——也是历来被业界与媒体评论最多的问题。
然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及美国对页岩气的开发,全球LNG生产出现过剩。因此,中海油出乎业界与媒体预料地解决了LNG项目的气源问题。
而真正的困局反倒出现在下游:由于国内基础能源价格过低,导致天然气等替代能源的真实价值难以体现,从而造成国内天然气价格过低,而进口LNG则失去价格吸引力。
例如,中海油与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公司去年达成的LNG引进项目,就曾遭遇“无人买单”的窘境。
据了解,由于LNG在冷凝、运输和气化方面增加了部分成本,因此在全球以“富贵气”著称,即:只有富裕经济体才会使用。
据专家介绍,以中国目前技术水平,在100米左右水深,建设500公里左右的海底输气管线完全能够胜任。例如,香港目前使用的天然气就是从南海用管道输送的,这一输送成本比船运LNG要低很多。而LNG则需海上长距离输送,只能冷凝后依靠航运,从而导致价格居高不下。
另外,据LNG领域相关人士介绍,一个规模为160万吨(属于接收站的经济储量)的LNG接收站,需要投资50至60亿元。而依此计算,中海油目前在建及待建的9个接收站总投资不会低于500亿元,超过了该公司2008年约440亿元的净利润。
因此,进口LNG的昂贵与国内天然气的廉价形成巨大的反差,也使得中海油集中上马的诸多项目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此,《环球企业家》评论道:“将液化天然气成功注入沿海接收站,是中海油在两大石油公司夹缝中求生长的最诱人、也最危险的赌注。”
而另一方面,情况似乎也有转机。根据招商证券石油行业研究员裘孝峰分析,随着西气东输二线的竣工,国内天然气价格可能会在近期进行调整。由此,进口LNG价格问题可能会得到缓解。
但裘孝峰同时认为,由于国际天然气价格的制定情况各异,并未向原油一样形成几个地区标杆价格与美国WTI即期合约所组成的国际能源市场基准价格体系。因此,虽然西气东输中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价格是国际价格,从中东以及东南亚进口的LNG也是国际价格,但此国际价格非彼国际价格,两个价格并不统一。因此,即使国内天然气价格进行小幅调整,也未必能完全弥补国内外价格差。
另据期货界人士介绍,国际天然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定价机制差异较大。例如美国的天然气价格纯粹是依靠买方和卖方共同发现的;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是与燃油价格挂钩的;而有些地区的价格又是同国际原油价格挂钩的。
裘孝峰认为,在目前全球经济景气复苏的环境下,原油及天然气等主要能源价格都存在上涨预期。因此,如果购买与原油价格相挂钩的天然气,则对于买家是不利的。而中海油所购买的中东以及东南亚地区的LNG则很可能属于上述情况。这也将大大增加中海油海外购买资源的成本。
最后,即使是被寄予极大希望的天然气价格改革,也是障碍重重,难以一撮而就。中信证券石油行业首席分析师殷孝东就断言,中国的天然气目前只有压缩天然气(CNG)实现了与汽油价格挂靠,其他用途天然气尚未实现真正意义的挂靠。因此,天然气价格改革必须先理清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煤炭等其他能源价格及各自之间的比价关系。
成品油批发悖论
而在成品油流通领域,中海油争得批发权,也算有所斩获。于是开始紧急布局,对民营加油站大力推行特许经营权制度。但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下降以及国内炼厂的不断上马,使得当前成品油油源并不紧张,中海油 “油源换经营权” 的策略对于民营加油站也并不具备很大诱惑力。
据上述中海油专家单联文介绍,中海油大力在成品油流通和终端市场拓展的战略已经确定,但肯定会和双雄不同,会实行差异化战略。
而分析人士认为,中海油的这一选择可能也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石化双雄成品油批发的权利“与生俱来”,中海油则需争取。而零售环节上,双雄间也进行了两年左右惨烈的竞争,在收购和新建加油站方面消耗不小。中海油实力较弱,当然不想轻易冒险。
而这也正与中海油谋划已久的特许经营策略相契合。据单联文介绍,中海油拟在近期推出的特许经营模式并不同于国内现有的特许经营,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将实行严格的监督。
据了解,按照此种模式,加盟加油站向中海油交纳加盟费后,“打中海油的牌子卖中海油的油”,中海油则会保证给加盟站优惠的价格,保证对方能有3%到5%的盈利。
“但中海油会定期采取明的或暗的手段对加盟站进行品牌和品质的监督。如果发现违规,除了将其开除之外,还要进行法律诉讼,总之令违规者得不偿失,”单联文告诉《能源》记者,“所以我们不同于石化双雄,不是在大批量培训加油工,而是在培养监督者。”
他表示,此种模式在国际上已较为普及,例如菲律宾有70%的成品油以此模式销售,而非依靠新建加油站。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在加油工薪水和加油站投资上的花费。
单联文说,一旦此方案实施,网点的铺设速度以及整套监督体系的建立速度将会很快。且东南沿海众多民营加油站都对此十分关注,“咨询电话甚至打到了经济研究院的专家那里。”
然而,除了“身在此山中”的中海油人,其他业内人士对此模式却有不同看法。例如,其欲作为炼油及销售基地的广东省情况就并非如此。
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告诉《能源》记者,中海油想在终端市场形成气候,还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加油站网点上,即使中海油采取了特许经营的模式,但对于广东的民营加油站来说,并没有太多吸引力。
他表示,在中海油还未获得成品油零售权时,中石化和外国石油公司就已经将广东市场“筛沙子般地”筛过无数遍了,性价比较高的民营加油站都已被收归旗下。因此,中海油更可能在广东省新开发区的规划中争取新建加油站,“但这样进度很慢,再说仍会有那些石油巨头来和他抢。”
另外,由于仅广东省境内目前就有5家大型炼油厂,其中包括老牌炼厂茂名石化以及中石化刚与科威特石油公司合作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等。因此,从民营加油站自身来讲,这5家炼厂的加工能力在未来的1至5年中会集中释放,届时广东省的油源不但不成问题,而且可能富余。
因此,中海油的“油源换经营权”战略自然吸引力大减,“民营加油站只要有得赚,不会想那么多,不会去折腾的。”由此可见,中海油欲将广东打造成炼油和零售基地的计划,恐难一帆风顺。
另据上述成品油销售人士介绍,目前石化双雄接收民营加油站也有一定标准:每个加油站每天必须售出10吨以上成品油。能满足这一最低标准的加油站,在民营加油站中已属中上等水平,而在石化双雄旗下的加油站中,却只能算“三类”,即:中下等加油站的水平。因此,中海油想要收编的这支民营队伍,质量也难保证。
尾声:丧失对外合作专营权的危机,使如芒在背的中海油开始直面中石油与中石化的压力。其实早在数年前,这一年轻的海上巨头就已开始关注身后广阔的大陆。不确定的危机,迫使他不断加快一体化的步伐,想用“大跃进”式的努力来争取那个他也看不清的未来。正好像一位内部人士在回答“5年之后中海油会怎样”的戏言:“不好说,看造化。”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中海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