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大庆五十

2009-09-14 09:21:03 能源杂志   作者: 王高峰  

50年前,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北部有一个叫大同的小镇,1959年9月26日,从小镇附近的“松基3井”的油井中喷出了工业油流,这一发现从此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前夕,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提议把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的发现作为一份特殊的厚礼献给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
从此,“大庆”这个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符号的名字开始响彻全国,名扬世界。在之后的50年中,大庆不仅让中国一举甩掉了贫油落后的帽子,而且为保障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推动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擎起了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回眸经典会战
1960年3月17日,年仅19岁的许万明跟随玉门油矿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一行37人踏上了前往东北的列车。经过几天几夜的辗转和颠簸,火车最终停在了一个叫萨尔图的小站。许万明怎么也没想到,在做了几番工作才争取到会战名额的他,眼前看到的石油大会战战场,竟然是一个天寒地冻、了无人烟的荒凉草原和戈壁滩。
1959年至1960年间,经多口探井查明,我国松辽盆地是一个储油构造带,面积达2000余平方公里。已探明储油面积为200平方公里,初步估算,可采储量在1亿吨以上。在国家油品资源严重短缺的年代,为用最快速度探明更大的油田面积,开发新油田,中央决定集全石油系统之力,组织大庆石油大会战,并做出了“从当年退伍兵中动员3万人交给石油部参加开发大庆地区新油田工作”的决定。
一时间,来自甘肃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石油管理局和其他石油厂矿、院校的数十支钻井队和2000余名科技人员,带着大量器材,浩浩荡荡,一度让萨尔图这个荒凉的小车站人满为患,许万明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下火车,面对茫茫的荒原,许万明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天真。“没有东西吃,没有房子住,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找不到”,现已愈古稀之年的许万明对《能源》杂志记者回忆说,“来了之后,的确有些后悔。”
一行人来到大庆之后,并不知道前往哪个具体位置。在找到井位前的两三天,王进喜带领他们住在马车间里,白天以白菜叶为“美食”,晚上以牛草做被褥。找到井位之后,大家分头借宿在当地老乡家中的干打垒房子里。“起码不会那么冷了,但是还是没吃的”,许万明说。
几天之后,从玉门油田运来的钻机和设备到了大庆,在当时没有吊车和任何大型工具的情况下,王进喜动员大家用“人拉肩扛”的方式把60多吨的设备卸下,并拉到萨55井竖起,也正是在此时,大庆诞生了王铁人“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名言。
“新时期铁人”、大庆油田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王启民也是1960年来到大庆的,他告诉《能源》杂志记者,油田开发初期我国的开采技术非常落后,当时美国封锁中国,老大哥苏联的技术专家被撤走,我们的开采经验严重不足。而且东北天寒地冻,大庆的油又是稠油,凝固点低不易流动,苏联人当时嘲讽我们说,“这个油田你们根本开发不了,除非把它搬到赤道上去。”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以王进喜为首的老一代石油人喊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以期在石油开采上取得突破。
在随后的几年中,一系列的壮举便不断地出现在这片望不尽的戈壁滩上,用盆端水打井、用身体搅拌泥浆、二十勇士钻沙龙、荒原深处的看井人……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传颂在“红色草原”上,书写着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
从1960年奔赴大庆到1970年病逝,王进喜在大庆共战斗了十年。前五年,他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带领着五万多会战大军,头上青天一顶,脚踩荒原一片,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让中国摘掉了贫油落后的帽子。后五年,他力挽狂澜,让“文革”中的大庆保持了基本的生产秩序,让那些曾经为中国石油事业战斗过的老革命家们保持了基本的尊严。如今,50年过去了,那些当年从玉门追随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的37位钻井工人中,只剩下了12位,而已经离世的25位年龄都未满50岁。
石油工业“半壁江山”
半个世纪的时间,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占据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
2009年3月22日凌晨,在悄无声息中,一个新的历史记录在大庆油田诞生——油田累计原油产量达20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油田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这相当于大庆油田为全国13亿人口人均提供1.5吨原油。
但这并非大庆油田创造的第一个历史,50年来,大庆油田上缴利税全国第一,向国家累积上缴各种税费并承担原油差价1.7万亿元,2000年以来连年位居中国纳税百强企业榜首;大庆油田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的采收率突破了罕见的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15个百分点;在1976年到2002年期间,大庆油田连续27年保持年产量在5000万吨上方,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奇迹的创造离不开历史上的一批批英雄的石油人。他们通过三年多的石油大会战,到1963年大庆油田就开发建设成了面积146平方公里、年产油能力达600万吨的石油生产基地,并为国家累积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3%。1963年12月4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的石油已基本自给,中国人用洋油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在铁人精神的激励下,一代代大庆人不懈努力:从1964年开始,大庆油田结束了实验性开发,进入快速上产阶段,并为跨上年产原油5000万吨奠定了基础;1976年“文革”结束后,大庆油田迈入了年产5000万吨的高产稳产阶段,并将5000万吨的高产持续到2002年。在连年高产之后,老油田焕发新活力,2008年大庆油田向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进军,打响了新时期高科技新会战,并于当年实现了4020万吨的持续稳产目标。
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里,有一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大庆油田半个世纪创造的财富,相当于1.7万吨重量的百元人民币,需要340个火车车厢才能装下;这些财富可以修建34个三峡大坝,可以举办89个雅典奥运会;而累计生产的20亿吨原油相当于28个十三陵水库的蓄水量,如果用60吨的油罐车装满,可以绕赤道转10圈。
大庆精神之魂
50年来大庆油田贡献的不仅是巨额的石油和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她孕育出了比大庆石油更有名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让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得到了更真切的诠释。
走进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会战时期的一幕幕重新浮现,“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英雄气概和豪言壮语依然声声入耳。
用“老会战”许万明的话说,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是“骨子里的东西”,当他谈起当年的往事,谈起那场在艰苦的条件下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以及当年与班长一起跳下泥浆池的一幕,还禁不住潸然泪下。
“50年我想都没有想到,大庆会变成今天的样子,当时这里只有草原,连树木和屯子都看不到,现在看来,选择大庆是对的,跟着队长也是对的,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队长,无怨无悔。”许万明老人动情地说。
由于环境变化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大庆油田的新一代眼中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与老一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钻井二公司1202钻井队支部书记艾鑫认为,当年的大庆精神是反映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值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继承和发扬。“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精神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为了拿下大油田可以‘少活20年’,但现在我们争取多活20年,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油田服务。”
“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尽管也是一位“老会战”,但他更强调与时俱进,他说,“当年王进喜为堵住井喷敢跳泥浆池,现在时代变了,为了稳产,现在是你敢不敢跳科学上的泥浆池,也就是科技攻关,靠脑力创造价值。”
中十六联合站党支部书记王雪莹领导的联合站是大庆油田的“标杆”站,她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当年王铁人说,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现在也是一样,国家同样缺油,只是面临的环境不同而已,但要求是一样的,现在发挥铁人精神,就要求我们把工作做到精雕细刻,做到精益求精。
的确,与老一辈相比,新时期的大庆油田人,看待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有着各自不同的视角,但他们之间有些东西是相同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同样吃苦耐劳、同样爱岗敬业,同样为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所感动,同样为生活在铁人精神的这片土壤中而感到自豪。
地方发展支柱
到过大庆的人,一定会对大庆的规划建设和蓬勃发展印象深刻。50年前,这里是一片片荒原和草地,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白色戈壁,如今这里是绿树和湿地,是油田与城市的和谐共融;50年前,这里曾荒无人烟,相隔数里才能看到一个屯子,当地人住的是地窨子和干打垒,如今在大庆的街头看到的是宽广的公路和成群的高楼大厦,9月1日,萨尔图机场还实现了首次通航。
大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与油田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庆油田的公开资料显示,油田每年给社会提供的市场容量都在300亿元以上,年均上缴税费约占大庆市税收的85%以上,年均GDP占大庆市的76%左右。不仅有力地带动了城乡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为周边市县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庆油田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能源》杂志记者介绍说,由于大庆市很特殊,有了大庆油田20年之后才有了这个城市,因此整个大庆市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属于油田,三分之二的人口也在油田工作,这样油田在这个城市就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比如水电事业,包括物业和公共交通,原来的学校和现在的医院,都归油田管。所以城市功能和社会功能大部分都是在企业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把这些方面做好,切实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大庆油田与地方合资合作开发了21个外围油田,注册成立了9个属地纳税的分公司,逐步形成了辐射黑龙江中西部地区的油气经济圈。2000-2007年累计向省市纳税649亿元,分别占省、市税费总额的65%和85%,为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