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处于能源外交转型期的中国,前昨两日展开密集新能源外交。
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见证了中国政府与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Inc。)的签约,当地时间9月8日双方签署了一项合作备忘录(MOU),计划未来10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建造发电量为2千兆瓦、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这是一家美国企业第一次大举进入中国快速发展的替代能源行业,因此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有前途的太阳能市场之一。。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的这一端,英国内阁首席大臣兼商业、创新和技能大臣曼德尔森,正率领一个由英国商业人士组成的高级代表团在中国访问。曼德尔森此行时间是9月6日至9月10日,主要目的是拓展中英贸易,尤其是中英在低碳经济开发方面的合作。
昨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与荷兰王国经济事务大臣范德胡芬女士,在北京签署了中荷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该谅解备忘录将作为两国未来能源合作的框架文件,这使得中荷能源领域内的合作提升至一个新的层次。
有关新能源,中国不仅在“输入”,同时也在“输出”。9月9日,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表示,正在全球物色基建、绿色能源及创新能源传送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中美合作:中方图太阳能“技术”
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设备制造商,其将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能源化工基地内兴建的太阳能发电厂,占地65平方公里。第一太阳能公司还计划建立专门工厂,生产电厂所需的太阳能模块和电池板。
该项目建设工程分为四期,将在2019年底前全面建成,将满足300万户居民用电需求。
第一太阳能公司的一位发言人称,双方目前的商讨尚未深入至项目投资费用、售电价格等内容。按照美国本地成本计算,该项目可能耗资50亿至60亿美元。
该发言人说,这个数字显然是如今在美国修建一座类似太阳能发电站的成本;而未来在中国建造一座大型发电站成本很可能比这要低,原因主要是劳动力成本问题。
该交易表明,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并不一定对外国竞争关上大门。第一太阳能公司CEO麦克·埃亨(MikeAhearn)称,中国显然希望与有先进技术的公司合作,并且正在寻找低成本解决方案。
目前全球最大的相关项目是第一太阳能公司计划在美国加州建立的一座发电量为550兆瓦的太阳能电厂。但埃亨称:“鄂尔多斯项目2000兆瓦的发电量,可以与该电厂相媲美,并必然产生规模效应,向世界展示新能源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他还说,该交易可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兆瓦的装机容量可能改变太阳能的形象——从小规模变为核电站规模大小的设施。
埃亨称,作为目前已知的最大太阳能电厂项目计划,若安装成本降至每瓦1美元以下,就意味着每千瓦时的生产成本可以降至10美分以下。
中国政府将对该项目提供支持,其中包括一项长期规定售价(feed-in-tariff)。埃亨预计,该太阳能电厂售电价格应为每千瓦时15美分至25美分(人民币1.02元至1.71元),这虽然明显低于德国和西班牙的太阳能电价,但在中国,足以使该电厂较之于传统发电厂具有竞争力。
不过也有电力行业专家指出,该项目还有较大的财务风险。由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缺乏建设和运营大规模太阳能电厂的经验,目前的成本——收益分析都显得相当“初级”。
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还在于需要大量投资,对中国输电网进行改造,以使太阳能电厂能与电网顺利对接、高效传送电力。埃亨说,中国官员开始研究如何扩大该地区的输电基础设施。
中英合作:中国输出低碳领先产品
继与长沙市签署“可持续城市”备忘录之后,昨日在上海,中英两国企业在曼德尔森和英国投资贸易总署的支持下,签署多个“零碳”合同,内容涉及节能楼宇材料、余热发电、可再生能源设备生产等领域。
曼德尔森昨日早些时候曾在北京表示,英国是欧洲第一个以立法框架确定减排目标的国家,这一点反映在英国低碳市场上。他表示,中英在低碳领域实现物资和技术的交流有着非常巨大的合作潜力。
在昨日的签约仪式上,上海耀华皮尔金顿有限公司签署谅解合作备忘录,将在常熟安装第二个能大规模生产先进节能玻璃的在线镀膜设备、低辐射玻璃等。另外,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和皇明节能控股有限公司分别与英国公司签署了余热发电项目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研发项目等。
英国驻华贸易投资参赞摩根昨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碳经济将是未来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在低碳经济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太阳能技术(电板、热水器)、风能技术(装机容量)等首屈一指,未来中英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将继续推进。
摩根还告诉记者,作为绿色技术投资的重要内容,英国已经在智能电网项目上划出了固定的款项,“每一个政府都应对智能电网感兴趣”。
昨日早些时候,摩根随同曼德尔森在北京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进行了会谈。温家宝指出,欧盟应当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英双方还一致同意支持中止已久的多哈回合谈判于9月14日重启,并在2010年内取得有助于发展的实质性成果。
中荷合作:中国风力资源核心价值
荷兰有“风车之乡”的美誉,风力发电历史久远,技术领先,而近两年中荷在能源合作方面已多有接触。2008年12月,荷兰可再生能源公司Econcern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水电合作投资8.63亿欧元约10亿美元,在中国建造四座风力发电场,四座电场每年将能够生产约720百万瓦特的可再生能源。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荷兰能源研究中心(ECN)签署协议,拟在保定共建风能研究中心。
而此次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使中荷两国的新能源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范德胡芬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透露,中荷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强调了中荷双方将共同推动清洁能源应用并为此加强技术合作、政策协调和战略沟通,为两国的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创造合作机会提供支持。
范德胡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风能、太阳能技术以及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等众多常规领域的清洁能源技术是荷兰的优势领域,也是向中国市场着重推介的方面。荷兰希望在2020年建立一个6000兆瓦近海风电站,目前荷兰国家研究中心已经同中国的相关机构进行风力涡轮机的测试。
在中荷双方政府签订了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之际,包括壳牌,KEMA,ROBECO在内的荷兰公司也与中方有关合作单位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记者了解到,壳牌(中国)有限公司与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昨天达成协议,同意寻找机会联合开展洁净煤技术研究与开发。根据两企业达成的协议,双方将寻找机会联合开发更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同时探讨应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可能性。此外,双方还将成立联合工作组实施该项协议。
昨天,壳牌全球解决方案国际公司分别与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认证服务协议,授权三家中国公司生产气化炉与合成气冷却器内件,以此增强壳牌煤气化技术在中国的市场竞争力。这部分设备是壳牌煤气化技术的关键设备,壳牌将与三家中国公司共同确保其产品的质量。
9月8日,范德胡芬还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可持续能源和二氧化碳减排研讨会上”,作了有关荷兰清洁能源政策的发言。
新能源外交的主客观原因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能源外交正处在使用传统能源和开发新型能源“两种形态能源的交织期”。传统能源的日益减少、且面临节能减排问题的紧迫性,凸显出新型能源的可持续性、超强动力性和良好环保性的优势。近年来,中国展开密集的新能源外交,是基于迫切的主客观原因。
从主观上看,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博弈中,尚没有绝对优势:一是,中国新能源的研发起步较晚,许多核心技术掌控在外国人手里。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电力储存技术,风电电网接入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过程中的间歇性等问题也成为新能源发展的瓶颈;二是,中国已经开发研制的一些项目,成本高,商业利用还需要政府给予大量财政补贴,短期内风电和核电等仍难成为商业化的主体替代能源。相比之下,美国开发新能源的势头十分迅猛,奥巴马执政后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重大战略,提出到2012年全国发电量的10%来自新能源,2025年这一比例达到25%的目标,以图抢占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中国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如果不紧跟新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就有可能在全球新能源革命中“踏空”或“落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为此付出极大代价。
从客观上看,首先,受金融危机影响,传统能源价格大起大落。去年,国际油价最高暴涨至每桶147.27美元,最低暴跌至33美元。有资料显示,美国的原油储备价格在每桶30美元左右,而中国去年原油储备的平均价格是每桶58美元,某一时期每桶价格曾高达100美元以上。国际能源署今年年初分析,金融危机后经济反弹必然会刺激油价高涨,4年后或许会爆发新一轮能源危机。能源价格的波动性,决定了能源外交的复杂性和运作的艰巨性,稍有疏忽,就会对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失。
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气候变化为由,对中国能源外交构成新障碍。
然而,中国新能源外交并非全无胜算。
从经济层面看,中国能源外交拥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撑:外汇储备已达两万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
从政府层面看,中国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将择机推出,到2020年国家将投入3万亿元用于新能源的研制开发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