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初秋,东北松辽平原上喷出的工业油流,为处于窘境中的新中国石油工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大庆油田,这片因庆祝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得名的土地,在半个世纪里用20多亿吨“黑色血液”,为民族经济巨轮提供了澎湃持久的前进动力,如今依然保持着每年4000万吨原油的高产稳产。
在共和国喜迎60华诞和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前夕,记者又一次来到大庆,近距离感受这个石油工业巨子的风采,探访她长盛不衰的“秘诀”,解读创造了辉煌业绩而且还在继续创造辉煌的大庆石油人。
从因贫油被西方国家“卡脖子”、内困外忧的工业化建设初期,到石油需求不断提高、供应安全面临巨大压力的21世纪,大庆油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重要的能源基础,其发展始终与祖国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大庆油田,今天的中国经济将会是什么面貌。
新中国“一五”期间,唯有石油工业没有完成预期目标。1959年,全国原油消耗量504.9万吨,自产量不足一半。这一年,中国进口石油花费外汇1.83亿美元,占国家进口用汇总量的6.7%。
由于石油紧缺,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举步维艰,就连军队的训练和执勤飞机都不能正常运行。时任“三军统帅”的朱德说:“没有石油,飞机、坦克不如一根打狗棍。”
西方国家“卡脖子”,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了全部专家,但中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奋发图强,应用独辟蹊径开创的陆相生油理论,在松辽平原找到了大庆这个世界级的大油田。
1960年3月,东北大地地冻天寒。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余名部队转业官兵、数千名石油系统科技专家和钻探精英集结到松辽平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石油大会战。仅用3年时间,这支大军就“拿下”了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
1963年12月3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宣告:中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
大庆的发展并非一条坦途。十年动乱初期,“造反派”来到大庆,大庆领导班子17名成员中16人被揪斗,300多名中层干部、技术专家“靠边站”,90%的科级以上干部成为被批判对象,大庆一度陷入混乱状态。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党中央果断于1967年3月对大庆实行“军管”。这一非常举措,保护了大庆油田的稳定,也保护了当时还十分脆弱的中国石油工业的“家底”。
从1976年到2002年,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生产保持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油田稳产的世界奇迹,助推拨乱反正后的中国国民经济大跨步前行。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石油需求量不断上升,我国从1993年开始重新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别有用心的“中国威胁论”,考验着中国石油的自给能力。作为国内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资源已经枯竭”的猜测也加剧了人们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
2008年初,大庆油田宣布新的生产计划:10年内原油稳产4000万吨以上。
“大庆要继续为国分忧,油田正承担着与50年前同等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春说,“实现每年原油稳产4000万吨的目标,是油田再铸辉煌的新起点。”
截至2009年3月22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0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油田原油总产量的40%左右;累计为国家上缴资金1.6万亿元;目前4000万吨的年产量,相当于全国石油自产量的四分之一。
“没有哪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前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在回忆录中说。
依靠自主创新和开拓发展空间,大庆油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建设“百年油田”的大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正不断探索,书写新的辉煌
草木掩映中,4万多台抽油机有节律地“摇摆”着;蓝天湖泊环抱中,200多种禽鸟自由地嬉戏——今日大庆,美丽得让人流连忘返,美丽得让人忘记这里是一座石油城。在创造了工业文明的同时,几代大庆人也以高度的责任感,保护了这里的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4000万吨持续稳产和建设“百年油田”的宏伟目标,大庆正在打响一场以现代科技支撑的“新会战”。
回眸过去的50年,在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大庆油田依靠自主研发的“稳油控水”“三次采油”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使主力油田采收率达到50%以上,比世界同类油田高出10到15个百分点。而相对于大庆油田50多亿吨的探明储量而言,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产原油5000多万吨,相当于新发现一个大油田。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大庆油田累计取得科技创新成果8250项,获得国家专利1719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配套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站在世界最前沿。目前正在研究的第四代采油技术微生物驱技术已取得部分突破,将作为储备技术支持大庆油田的百年基业。
今天的大庆,面临的挑战非同寻常。一个发展50年的资源型企业,如何持续作出高水平的贡献?如何将大庆这面红旗扛得更久?
“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引,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真正和国际接轨,以持续稳产为祖国作出贡献。”王永春这样回答。
如今,大庆油田每年4000万吨产量中,有1000万吨来自三次采油技术的运用,600万吨来自外围小油田。“依靠科技突破和外围油田的拓展,大庆油田一定不负全国人民的厚望,创造新的奇迹。”王永春说。
应用自主创新的勘探开发技术,大庆油田在进一步挖掘老区资源潜力的同时,积极开发外围小油田,加快“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的步伐。2005年4月,大庆油田成功收购英国SOCO国际股份公司在蒙古塔木察格盆地的3个区块,海外油气田勘探开发迈出了关键一步,为资源接替开辟了新的空间。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单纯的石油生产已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化石油企业的发展。顺应这一潮流,大庆油田积极探索亦工亦商的新路径,为油田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如今,大庆油田的队伍已经进入国内20多个油气田和伊朗、苏丹、委内瑞拉等国家的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大庆油田先后承揽和参与了西气东输工程、大连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等20多项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石油装备制造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尼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石油行业知名的雪佛龙公司一位副总裁曾这样评价大庆:“大庆油田是中国树立的一面旗帜,它的石油开发技术特别是三次采油技术,也是世界同行业的旗帜!”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形成于会战年代的大庆精神,正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辉,为大庆油田输入不竭动力,引领现代中国石油工业不断前进,促进当代中国人不断奋进
50年来,大庆油田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贡献了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大庆精神。
铁人王进喜的老战友,今年69岁的徐万明说:“当年是靠一种精神力量鼓舞着我们,那就是要把大油田拿下来,不让国家为石油发愁。”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这就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庆精神”。
“超越前人,超越权威,超越自我。”这是大庆油田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座右铭。在法国知名专家否定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可行性后,大庆油田的科技团队经过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得出大庆三元复合驱在技术上可行的新结论。在该项技术面临进口原料高额成本制约时,年轻的伍晓林博士毛遂自荐,经过3年4000次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的国产表面活性剂。
在“走出去”的征程中,大庆精神在国际市场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耀和市场空间。今年6月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BP石油公司联合中标伊拉克鲁迈拉油田作业权,承担中石油在伊拉克作业的就是来自大庆油田的队伍。
刚从伊拉克工作回国的高庆东告诉记者,现在国际石油大公司在海外招标此类项目时,开始主动找中国石油公司合作。他们的评价是:“中国的石油队伍技术过硬、纪律严明,是最值得信赖的队伍!”
“走出国门,我们就代表中国。我们是铁人的队伍,不能给铁人抹黑,更不能给中国人抹黑!”高庆东说。今年2月,高庆东所在的1205钻井队海外项目部获得苏丹政府颁发的对王牌钻井队的最高嘉奖“钻井杯”。
循着新中国前行的轨迹,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处不见大庆精神。
走过50年的风风雨雨,大庆油田为共和国工业铸造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风雨中历练出的大庆精神,如今正放射着新的时代光辉,为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输入不竭动力,也将引领现代中国工业继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