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这几日在中国的行程忙碌且充实。
8月22日,他与“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一道出席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并共同启动贵州首个“太阳能LED照明千村计划。 ”细心的当地媒体发现,两人从头至尾“拎着先前没喝完的半瓶矿泉水,而不去动桌上新的矿泉水”。前一天,布莱尔在北京授予中国演员李冰冰“百万森林”项目亚太区推广大使称号,希望种植百万沙棘树改变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20日,他还在北京发布名为《中国的清洁革命II——低碳商机》的研究报告,畅谈新气候变化公约……
这位英国前首相如今的身份是非营利团体“气候组织”(Climate Group)的积极倡导者,此次访华是为了推动更加“务实”的新气候变化公约,帮助中国加快建设低碳排放经济。
在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气候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外交的重心,也是各国政要访华的“必谈话题”。
“三句话不离气候”
经常往来于中美外交界的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主任孙哲发现,今年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正在一起“补课”——恶补气候变化知识。
自从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后,能源开发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把能源与气候变化这一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作为中美两国的契合点,这无疑需要与中国的合作。”他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
今年上半年曾刮起美国政要访华旋风。在这些访问中,大部分美国政要们都是以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作为突破口。甚至5月底,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专门率领众议院5名议员也组成“气候小组”访问中国。孙哲对这位“铁娘子”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印象颇深:一直以来都以强硬反华著称的佩洛西并没有刻意强调“人权问题”,而是以环保领域为切入点,“巧妙地从环境正义所包含的三个指标‘开放、透明、负责’引申到人权,指出气候环境问题也是基本人权”。7月,美国两位华裔部长,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长朱棣文同时访华。虽然行程各异,但“气候外交”仍是他们打出的主牌。
在美国政要访华挂起“绿色旋风”的同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带着气候变化议题来中国访问。潘基文7月24日在北京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各国都需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作出更多努力。
“中国作出的努力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同时,中国在此方面还有着更广阔的机会。
借环保议题对华施压
伴随《京都议定书》2012年的到期,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为今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指明了方向,设定了时间表,因此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被各界寄予厚望。不可否认的,一直被指责为排放大国的中国也一直被国际社会要求承担“减排义务”。
“这也是这些政要们接连来华的主要动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分析道,西方一直希望通过游说中国,让中国承诺对应经济增长按比例减少碳排放量。孙哲则认为“气候问题也是扭转自己国家对华贸易逆差,改变生产方式很好的‘借口’。”
但在这些表面的冲突利益之下,许多人认为西方国家往往借环保和能源议题对中国施压。孙哲对此分析道,要落实环保问题一定是要花代价的,比如关闭某些工厂就会导致工人失业,“中国在改变自身的增长方式的同时也要面对这些考验。”
其实,从表达方式来看,外国政要们也“越来越聪明”:用中国容易接受的方式“指出问题”。去年八国峰会后布莱尔曾提交了一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报告,张海滨作为中国专家小组成员前去“提意见”。“布莱尔一直强调中国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并把国外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第一时间向我们转达。”
孙哲更关注于外国政要们的意见能给中国带来的切实利益。去年中美在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当中签订了十年的能源合作框架性协议。这一次,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与中方共同宣布中美两国成立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分别在中国和美国设立代表处,优先研发项目包括房屋及住宅节能技术、清洁煤炭及碳采集与封存技术、清洁车辆技术。“光是来批评或者讲大道理都没有用,还是这些切切实实的举措最有说服力。”
新的国际游戏规则
“气候变化正在影响国际政治的版图,让如今的国际游戏规则发生变化”,张海滨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过去的国力以煤、石油、钢铁来衡量;现在我们玩新的了,变成太阳能,风能,可再生能源了。”
因此,气候问题无疑是最具综合性的、解决难度比较大的国际议题。“它与能源、工业、农业等息息相关,这些恰恰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张海滨说道。
在张海滨的印象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约翰·克里等人其实一直肯定中国在环保上的努力,“只不过他们希望中国做得更好”。“国际上一直承认中国为环保所做的努力”,他说道,“所以我们应该理直气壮,以更平和的心态主动接受我们认为合理的意见,这才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