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各国为何缺乏减排动机?

2009-08-28 09:37:57 学术月刊
在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下,气候问题的解决必须而且只能通过有关主权国家签署的国际环境协议来进行,并通过国际合作来得以落实。国际环境合作提供的"物品"即温室气体的减排和全球环境质量的改进,是一种类似于国防的纯公共物品,此种物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本质特征。简要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对这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消费,也不可能阻止某个国家对这种物品的消费,这是非竞争性的体现;另外,这种物品所带来的好处无法被它的提供者所独享,这是非排他性的约束。

然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不是免费的,有时甚至代价高昂。于是,对于这种全球公共物品,各个国家都倾向于从别国减排的努力中享受到好处,而自己不愿做任何努力。结果是,这些"搭便车"的行为不仅损坏了国际环境合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而且还阻碍国际社会解决气候问题的努力。

从全球公共物品的角度分析,作为保护全球气候的行动,如温室气体的减排,其突出特点便是有关国家缺乏减排的动机。面对气候合作中出现的难题,如果我们能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设计出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善和提升有关国家的减排意愿,那么国际间的气候谈判就有成功的可能。

由于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做超过其预期收益的事情,加之全球公共物品难以避免的"搭便车"行为,想要一个国家进行温室气体的减排也是一项代价不菲的举动。因此,通过旁支付和议题关联等机制来填平不同国家在收益和成本上的差距是值得期待的,也是气候合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减排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