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经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其中,一次能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产业是以采掘燃料、加工燃料和生产动力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煤炭产业,石油天然气产业,电力产业和可再生能源等。
从建国之初开始,能源产业就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六十年来,能源产业于曲折艰难之中逐渐发展壮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基本完备的能源产业体系。
几大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一) 煤炭产业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949年至19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
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粗放发展时期。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对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的文件。1984年和1985年,政府分别提出"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方针,截至到1997年底,我国共有大小矿井6.4万处。
1998年至2007年的整顿治理期。由于前一阶段粗放型管理政策的引导,过低的产业集中度造成供需两端信息传导不畅,市场竞争极度激烈,价格秩序混乱,全行业陷入不景气。1996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中央在1998年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将重点煤矿下放给各地方政府,并针对煤炭行业的问题相继颁布了若干政策,整个煤炭行业进入了整顿期。从2005年到2007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发展的文件法令,使得产业的集中度提高,产业的进入门槛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了煤炭,运输一体化经营的巨型煤炭公司,同时这些公司将向下游延展产业链,拓展电力和以煤炭为基础原料的化工业务,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2. 煤炭工业的重要作用: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品种,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电力行业来说,2008年我国电力行业耗煤增长约11,800万吨。对钢铁行业来说,钢铁行业是我国煤炭消费的第二大行业,近年来也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钢铁行业2007年耗煤4.2亿吨。而建材行业对煤炭消费主要发生在水泥的加工中。目前国内水泥行业平均耗煤水平为130公斤/吨。同时,化工行业耗煤增长近1,000万吨,在未来,煤化工行业将成为煤炭需求新的增长点。
(二)石油及天然气:
按我国石油生产的专业和管理的门类划分,石油工程领域覆盖了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储运工程四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工程领域。我国的石油生产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60年)。
建国初期,石油工业的基础很薄弱,1949年的天然油产量不超过7万吨。从1949年开始到1952年底,经过地质勘探和石油工业的恢复发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到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
高速发展时期(1960~1978年)。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1963年,大庆油田建成,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
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1978年,天津的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胜利油田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大军三上辽河油田。1978年,辽河油田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隆台油田、曙光油田和欢喜岭油田。
稳定发展时期(1978~1998年)。
1978年12月,我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自1993年开始,原油加成品油进口总量大于出口总量。四大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13.88,-0.12,-0.86%)化工总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分别于1982年,1983年,1997年,1998年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989年石油会战的的展开,使得西部成为中国石油的重要基地。
石油工业新时期(1998年至今)。
1998年7月,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成立了以下游为主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两大公司都是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的集团公司。2000年和2001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纷纷上市,成功进入海外资本市场,2006年石油年产量已稳步增加到1.84亿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2000年天然气年产量265亿立方米,2006年已快速增长到586亿立方米。
这一时期一个重大项目是西气东输项目,工程在2000-2001年内先后动工,于2007年全部建成。
石油天然气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在一次能源中,石油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遍布各个行业。为运输业提供运营的燃料和其他产品,如润滑剂;石油是当代化工业的基础原料之一;是工程建设的重要材料;石油还是部分工业运转的主要能源和电力供应的辅助能源;同时,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私家车的普及使得石油也与人民的日常物质需求息息相关。
另外,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电力
由于现在水能,核能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转化为二次能源电力起作用,所以我们直接以水电,核电的形式论述,在电力中的火电仍占据很大比例,但是由于其能耗高,污染大,不能 顺应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里不做记述。
1、水电
水电是一种重要能源,中国水电能源开发以数量大、成本低、技术成熟,当仁不让地扛起了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耗、奉献绿色能源的大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到1978年之前这个时期,新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技术条件难以对丰富的水力,资源做有效开发,中国水电资源开发量还不到10%,人均用电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重新调整水电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加大水电基本建设力度,一项项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带来了水电开发的春天。1979年,电力部提出《十大水电基地开发设想》总装机容量达1.7亿千瓦。1987年12月4日,龙羊峡水电站第二台3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其中水电近3000万千瓦。1992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兴建。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2003年如期实现蓄水、通航、首台机组发电三大目标。1999年12月4日,四川二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产,总容量330万千瓦,成为20世纪我国建成的最大水电站。2000年3月14日,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最后一台机组建成,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21世纪水电工程以及瞩目的西电东送。西部是中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方,而用电负荷却相对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形成西电东送的三条大通道。一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站,以及云南和贵州坑口火电厂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南部西电东送大通道;二是将金沙江干支流(雅砻江、大渡河)水电站开发出来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西电东送大通道;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东、蒙西地区坑口火电厂开发出来送往京津唐地区、山东、河北南部电网,形成北部西电东送大通道。
2000年11月8日,全国瞩目的“西电东送”首批工程——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等七项发输电工程全面开工。2007年,随着龙滩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西电东送已形成南通道1650万千瓦、中通道1450万千瓦、北通道1650万千瓦的输电能力。西电东送总输送能力已达4750万千瓦,不断扩大的输送规模,将西部能源通过南、中、北三大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负荷中心,实现了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支撑着东中西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004年9月26日,随着黄河上游公伯峡水电站30万千瓦1号机组投产发电,我国水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从而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位。2005年12月26日,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开工建设。该电站仅次于三峡电站,为我国第二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2008年至今,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右岸电站机组顺利通过启动验收,龙滩水电站机组投产发电,溪洛渡电站、锦屏二级水电站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的水电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水电的重要贡献:水电虽然投资大,周期长,但一旦建成,有发电量大,成本低的特点,极大的满足了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发展对电力能源的需求。不过,水电需要改变河流的奔流惯性,对生态环境具有严重影响,这需要引起水利部门的高度注意。
2、核电:
核电的发展经过了如下历程。
(3)核电站项目
从建国初期,国家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式建立核工业。从此时起,我国的核科研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党和政府,国家领导人对核工业的创建都十分重视,使得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尽管有重重的困难,核工业仍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为核电的发展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技术基础。
1979年4月,二机部召开工作会议,着重研究工作重点转移,提出了要积极发展核电和推广同位素与其他核技术的应用。1981年3月,在国务院及国防科委的领导下,正式提出了“核工业应在保证军用的前提下,把重点转移到为国民经济利用上来”的发展方针。1984年,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并成为该机构的指定理事国。在核技术经济交往中,从国外引进了设备、资金、技术,同时也向外输出了核产品、核技术及劳务服务。1991年12月15日,浙江秦山核电站建成,并网发电。这标志中国的核能开始了新的纪元。
随着几大核电站的相继建立,我国利用核电满足国民经济用电需求的比重逐渐增大,核电开始在电力能源中崭露头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新能源
所谓新能源,实质上是就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陆续能被人类转化为能量的资源,随着人类技术手段的提高,新能源的范畴越来越大,加之现在人类对能源的环保要求,水力,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以其污染少,可获取量大或可再生的优势成为人们开发的重点。核能和水能目前主要应用在电力上,上面已有叙述,故不再赘述,下面重点叙述三大新能源。
1. 太阳能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太阳能是指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将太阳的光,热,转化而获得的能量,是可再生能源。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是一项丰富的资源,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从70年代初世界兴起开发太阳能的工作时起,我国开始重视太阳能的应用。1975年在河南安阳召开“全国第一次太阳能利用经验交流大会”太阳能研究纳入政府计划,获得了经费和物资。八十年代,太阳能的利用缓慢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新世纪(34.18,-0.73,-2.09%)初,太阳能利用技术在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市场开拓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
发展到今天,我国太阳能的利用取得了很大成就,使用范围日益扩大。目前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在中国已经相当普遍,光伏产业逐渐壮大,2007年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约为1GW,占世界的1/4,仅次于日本和欧洲,位居全球第三,年增幅达200%,产能达2GW(含薄膜电池)。
2. 风能的利用历程和成就
中国的风能总储量估计为1.6×109千瓦,列世界第三位,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1980年,风能的利用被列入六五计划的科研项目中,以解决西北地区农牧民的供电问题。
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2000年对全国小型风力发电机产品销售量的统计,全国共销售小型风力发电机产品12670台套。进入21世纪,经过多年的研究大量的时间积累加之政府在环保行业的持续政策鼓励,大部分风力发电设备逐渐产业化,2008年全年,中国累计装机容量为1220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为620万千瓦。
3. 生物质能(沼气)
沼气是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性气体。从建国开始,沼气就以其原料来源广泛,技术含量低,而且适合农村的情况,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1958年4月11日毛泽东主席指示,要好好推广沼气;1959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时指出,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做肥料,要大发展。1975年4月11日国家纪委、农林部、中科院联合在四川召开全国沼气利用推广经验交流会。1977年农林部筹备成立了沼气办公室,1979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广沼气。2004年10亿元国债资金给农民建设沼气项目继续实施。
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意义。新能源的开发有效弥补资源不足,解决人类高速发展引起的能源枯竭问题,是关系人类的生存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战略意义;并且新能源多是清洁能源,有效保护环境支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山区,西部,边远地区等,新能源则有效的支持了工商业的发展;同时,新能源也包括对垃圾的资源性利用,比如农村地区的沼气等的利用,不仅低成本获取了能源,对这些动物粪便,秸杆等农业废物也是很好处理,而循环后的转废料为肥料有效支持农业。
另外,新能源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被各国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中国最近几年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发展以及节能汽车已经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强劲势头。并且我们也需注意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而新能源本身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应用。
六十年来,我国的能源部门历经风雨,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发展道路,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效的进行,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面对新世纪全球化的挑战,新中国的能源部门必将发挥其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开辟自己的市场,支援全面小康的建设。(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张苏,经济学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