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石油进口增长莫心慌

2009-08-27 15:26:46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 张抗  
无论哪个时期都没有因进口石油而影响到进出口贸易的总体格局或构成,也没有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受到制约。显然,油价上升会使GDP增速下降的说法不够正确,至少是不全面的。
中国的石油供应,特别是进口, 一直是国内外能源界乃至全国上下都关注的热门话题。许多人担心大量进口石油是否会影响国家安全,进口花费了大量外汇(持别是在高油价时期)是否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分析了2000年以来的石油进口及其影响,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量价双增
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极缓慢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迫使石油进口量快速增长。从进口量增速和油价变化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2000~2005年油价持续高速增长,2006~2008年上半年油价超高速“疯长”,2008年下半年以来需求和进口量回落、油价大幅下跌。显然,2000年至2008年(上半年)构成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中国石油进口量和油价双增的局面。为了适应统计资料的特点,本文仍把2008年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以原油进口量看,2000~2005年的年进口量增加81%,年增长率为12.58%;2005~2008年的3年间增加41%,年增率为12.07%。两个时期的油品(包括各种成品油和来自原油的固体产品)年增率分别为11.76%和7.29%。
本世纪初油价总体呈升势。考虑到我国进口石油以中东为主要来源,我国主要原油大庆油、胜利油的价格也更接近中东油,本文中的国际油价以迪拜原油为准。2005年中东迪拜原油年均价为2000年的1.88倍,年增率为13.50%,可称为高速增长;2008年油价为2005年的1.91倍,年增率为24.04%,可称为超高速“疯长”。由于油价增速加快使原油进口额升幅更大,2000~2005年间的年增率原油为26.35%、油品为23.34%;2005~2008年间二者分别为39.15%和42.12%。
在看到石油进口量,特别是进口额的大幅度攀升的同时,我们不妨延伸一下, 看看石油进口额占全国总进口额的比例。2000~2005年原油和油品进口额皆以两位百分数的高年增率上升,但它们在总进口额中的比例却有所下降,以二者之和计由2000年的占8.22%降到2005年的7.65%。在累积了多年高油价以后,特别是在2006年以来超高油价影响之下原油进口额占全国总进口额的比例才有所上升,2008年达到14.02%。而由于多个炼油厂项目完工和原油进口量的增加使油品产量大增,导致油品进口量年增率反而由2000~2005年间的11.76%下降至2005~2008年间的7.29%,进而使油品进口额占全国总进口额的比例并没有明显增加。换言之,在进口量和油价双攀升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在我国进口构成中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即使在油价特高时其比例有所上升,也没能对进口构成造成大的影响。
大量进口石油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原材料的进口量、进口价格都在猛升。以铁矿砂为例,2000-2007年进口量年增率为27.49%、进口额年增率为35.99%;占全国货物进口额的比例由4.73%增加到20.27%。铁矿砂进口额和其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例上升的幅度都明显超过石油。
影响有限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油价上升对经济有明显的负面效应,一些论著中甚至定量提出,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且持续1年就可使GDP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
然而,从2000年以来中国的情况看,在油价、石油进口额双双高速攀升的同时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却呈升势。以GDP年增率计,2000、2001、2002年依次为8.4%、8.3%、9.1%,2003-2004年增至10%以上,2005-2006年达11%以上。据2009年初国家统计局的公报复核后的2007年GDP年增率达13.0%。2008年后半期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到中国经济实体,但年增率仍为9.0%。以对居民消费有较直接关系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成总值计也呈高速增长且增速趋大。
石油和多种原材料(如铁矿砂)的大量进口保障了以机械制造和初级加工品为主体的生产高速发展和出口,后者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巨额顺差、也是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之。出口创汇额由2000年的2492亿美元升至2007年的12178亿美元,年增率为26.54%;同期外汇储备由1656亿美元跃升至15282美元,年增率为37.37%。即使在2009年因美元贬值而使外汇储备额有所降低,仍然达到1.95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中国经济实力快速增强为应对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和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达的石油消费国利用地缘优势兴建大型炼油厂,一方面满足本国需求,另一方面以油品和石化产品出口弥补了部分进口石油的外汇需求。更重要的这是消费大国炼化工业本身的要求。炼油厂和石化厂的技术工艺不同生产的各种馏分油品、各种化工品的比例也不同,但各种产品间的数量比例还是要受一定制约的。这就使某些油品需出口、另一些需进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某些地区一些油品出口销往邻国更有利,而同一品种在另一地区从邻国进口往往更方便。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邻国,正是利用进口原油出口油品和石化产品的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原油出口的数量持续快速下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油价提高, 其出口额却呈缓慢增势,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间的原油出口额年增率分别为4.93%和0.65%。不过,其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还是呈明显降势。大量进口原油保障了炼油厂加工量的持续增长, 使中国油品出口量呈持续快速上升之势,2008年约为2000年的2倍。由于油品价格的涨幅明显大于原油,中国油品出口额呈超高速攀升,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间年增率分别为24.19%和28.71%,其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也略有上升。
2000年以来,中国油品进出口的特征是大量(净)出口汽油、石脑油,(净)进口柴油、燃料油、航空煤油。随着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厂即将投产和节约替代项目的推广, 上述油品进出口的基本模式有望在近中期得以持续。
需耍指出的是我国进口燃料油的用途。燃料油是若干偏重质油品的总称,其中包括相对轻质的重柴油。国外大部分燃料油确实用作“燃料”,但在我国相当一部分通过加氢裂解、延迟焦化等工艺提取一些轻质油品。我国在与此相应的催化剂及相关工艺上已形成了专利和技术特色。在海关进口分类表中此类虽列入油品,但在用途或作用上已具有类似原油的特征。液化石油气(LPG)的进口在2004年达到高峰,净进口量635万吨,居净进口油品量的24.0%。此后由于进口原油和炼油能力的双增大,国内产量较快速提高而使LPG净进口量锐减,2008年净进口量仅193万吨,占该年油品净进口量的8.8%。显然,加大原油进口以促使有更高价值的油品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有利于我国石油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纵观2000年以来的中国石油进出口,总体上处于进口量和进口油价双攀升的背景上。这对约一半石油需进口的中国来说似乎应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事实却相反:以2000-20005年而论,其进口额占货物进口总额的比例反而略有降低;以2006-2008年而论,由于油价上升幅度过大而使其占进口总额的比例稍有提高。无论哪个时期都没有因进口石油而影响到进出口贸易的总体格局或构成,也没有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受到制约。显然,油价上升会使GDP增速下降的说法是不够正确至少是不全面的。
乘法效应
进一步看,原油的充足进口不但能基本满足国内对油品的需求,还可以发挥新建大型炼化基地的低成本优势而适量出口油品。这在与某些邻国的贸易平衡中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国内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大量进口石油和其他能源和原材料不仅是必需的而且可对发展产生明显的“乘法效应”。实践证明,充足的能源和原料供应使经济充满活力,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就业要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活动创造出数倍乃至数十倍于财富,拉动出口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形成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物质基础。即使在进口石油和原材料价格较快速增长时,只要我们对策适当, 可使出口产品价值和/或价格有相应幅度的增长,甚至可因附加劳动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而使出口额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可不受明显的影响。退一步说,即使石油和/或重要原材料的过大幅度增长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显示出某些负面效应,但在积极的经济对策下也可以克服困难,以更有活力更合理的经济结构、与时俱进的经济运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回顾21世纪初的这几年,可以说因加大石油进口量保障了能源和化工原料的供应而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石油 进口 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