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与澳大利亚政治关系急剧冷却之时,一桩涉及两国的液化天然气(LNG)交易,多少令人以为两国关系有了转机。但是,要说这些LNG的热量就足以令两国政治关系回暖,恐怕还为时过早。
根据新华社报道,“中石油8月19日宣布,近日与美孚澳大利亚资源有限公司签署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将在20年内每年从澳大利亚西澳州高庚液化天然气项目进口225万吨液化天然气”。
这一交易价值据估计达500亿澳元,创下澳大利亚单笔出口交易金额之最。曾在多个亚洲国家担任外交官的澳大利亚亚洲问题专家艾利森•布洛诺斯基(Alison Broinowski)对《财经》记者说:“可以很勇敢地说,中澳关系又重新回到‘生意归生意,政治归政治’的基本轨道。”
这或许的确是“勇敢”的预言。从历史上看,每一年中澳之间的重大能源项目交易,总是伴有高层领导人的见证。以眼下这桩交易的金额和重要性而言,它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待遇”。
2002年8月,中海油深圳大鹏LNG项目招标结果揭晓,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气田中标,获得每年向中国出口300万吨LNG、为期25年的合同。这亦是当时澳大利亚最大的一桩出口交易,预计可带来250亿澳元收入。结果,消息在8月7日首先由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对外宣布。
2006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澳大利亚之际,与霍华德会面,并签署了从澳大利亚进口铀的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将从2010年开始,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1万吨铀。
三个月后,霍华德回访中国,温家宝又在深圳与之会面,两人共同启动深圳大鹏LNG项目第一期工程投产仪式,显示出两国高层领导人对于双方在能源领域合作的重视。
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澳大利亚,期间,中石油分别与壳牌、伍德赛德签署协议,从后两者分别每年购买100万吨(为期20年)和300万吨(为期15年)LNG。
几次中澳之间能源交易,都伴随着最高层领导人的见证,表明了双方乐于见到两国贸易的发展。相比之下,这次交易的仪式可谓低调异常。
澳大利亚能源部长马丁•弗古森(Martin Ferguson)8月18日在北京出席了签署协议仪式。他对媒体表示:“中国对于资源和能源有着强烈的需求,在此方面,澳大利亚能够很好地满足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的需要。对于任何双边关系而言,都有时常发生冲突的时候,但是商业活动仍需继续进行下去。”
不过,这一交易的签署,不仅中国媒体未被邀请进行报道,即使是《悉尼先驱晨报》驻北京记者也并未被邀请采访报道。这是澳大利亚媒体常驻中国的全部五名记者中惟一未被邀请的记者。《悉尼先驱晨报》对中澳事务报道最勤,又对澳大利亚政府的中国政策持相对批判态度。
在这笔交易的消息传遍世界之后,迟至8月19日晚间,新华社才发布了这笔交易的报道。在这篇标题为“中石油与埃克森美孚签液化天然气长期购销协议”的报道中,“澳大利亚”被尽力低调处理。
根据报道,中石油称,“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天然气领域的良好合作,并为加强长期战略合作打下了基础”。但是,究竟此处的“天然气领域的良好合作”指的是与谁合作呢?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孚?
报道甚至也没有引述中石油高层对于交易有任何积极评论。
从中澳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交往来看,2009年也比以往逊色许多。陆克文2007年年底当选澳大利亚总理之后,2008年他与温家宝有一次会面、一次电话,与胡锦涛有两次会面,2009年迄今为止尚未与这两位中国领导人有过会面,只在2月收到过温家宝就澳大利亚山火造成重大伤亡发来的慰问电。
在中石油签署购买LNG交易之前,澳大利亚同意向疆独头目热比娅发放签证参加墨尔本电影节,中国立即取消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的访澳计划以示强烈不满。这令经历过中铝入股力拓受挫、力拓中国员工涉嫌窃取情报案折磨的中澳关系再度坠入谷底。
布洛诺斯基认为,中澳对对方的市场都有巨大的商业需求,双方已经建立了稳固的互补型经济关系,并且都已意识到,不将生意和政治混为一谈是对中澳来说较为恰当的选择。
可是,生意与政治又如何能够完全分开?对于依赖资源出口的澳大利亚,生意也就意味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