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少碳排放成趋势 低碳时代下的中国如何走?

2009-08-20 10:12:55 《中国商人-汽车人》杂志   作者: 黄耀鹏   

 低碳的未来

  开发绿色技术重于开发市场,我国车企少有实施类似通用的“绿色畅想”计划,可见还没有给予“低碳时代”足够的重视。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高举“绿色产业”大旗。

  新任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3月份在众议院科学小组会上吹风,提议政府开征“碳关税”。

6月22日,众议院就已经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其中的重要附加条款暨2020年将对未实施减排义务的国家高碳产品征收附加碳关税。7月14日,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联袂访问北京,其目的很明显,在于试探中国政府的态度。

  以上行动由技术层面至立法,再到外交,环环相扣,紧锣密鼓。本届美国政府的手段确实严谨了不少。然而,不能说民主党政府就和上届共和党之间对待环保的态度截然相反。布什政府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所持理由就是未对发展中国家规定减排任务。早在1997年,美参议院就通过决议,禁止政府签订一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义务不平衡的条约。奥巴马政府同意美国接受排放上限,但条件是中国也必须接受设限,而中国政府则拒签一切给发展中国家设定减排指标的框架协议。双方立场针锋相对,在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将面临激烈交锋。

  对美国众议院法案,中方发改委、商务部、国务院全球气候办都表示坚决反对,认为美国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中国提出的理由是不符合世贸规定和《京都议定书》,但后者将于2012年失效,美国讨论的则是后京都时代的目标。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下,世界贸易的形态和结构都迅速地发生变化:大宗商品交易和国际货币的结算正在朝新兴国家、新型产品和新的经济中心转移。死抱着现行规则无法面对未来,目前的多哈进程陷入僵局,预示着世贸的现有体系的不合理,变革在即。

  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个桌面下的理由:发达国家已经污染地球100多年,现在利用技术和产业优势逼迫发展中国家减排,让穷国牺牲发展速度来为工业化国家过去积累的碳排放买单,殊不公平。但我们应该看到,低碳社会,其所有经济行为都以低能源消耗、低温室气体排放为衡量标准,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发达国家正是占领了这一道德高地。至于纠缠谁过去排了多少、谁少排了吃亏等理由无法在谈判中站住脚。

  既然减少碳排放是大势所趋,它的后果如何?

  首先,导致开征国内碳税及碳关税。现在已经有瑞典、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等开征类似税收,但征碳税国家担心,其他不征此费用的国家产品由此取得成本优势。于是乎,碳关税应运而生。发展中国家的高碳排放产品的竞争力会受到牵制,如果无法协调彼此立场,贸易大战将发生。这场贸易战快速而血腥,水泥、钢铁、汽车、航空等行业会遭受重创。

  碳关税传导到国内出口企业,相当于国内征收碳税,而在国内尚未实施碳税的情况下,这种传导机制会导致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的巨大竞争力落差,从而导致大批出口企业转型或者倒闭,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挫伤显而易见。

  其次,碳交易将成为全球新的大宗交易商品。超排企业只能购买排放权以避免惩罚性关税,这将带来全球行业的大洗牌,现在某些蒸蒸日上的高碳行业会因此走下坡路。绿色科技公司的资产增值将引发市场格局的地震,很快就会出现巨无霸型绿色技术公司。依赖传统能源的企业如石油冶炼、钢厂等都会因成本大幅增加丧失竞争力,继而退出实力最强公司的行列。

  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跃居全球首位,美国夕阳西下,中国冉冉升起。清醒一点的话,就应该认识到,汽车产业中心的转移是后工业国家市场机制的战略选择。别人的夕阳产业在我们这里方兴未艾,只是工业发展阶段的不同所造成。兴不足喜,应该看到盛世背后的危机。

  再次,“碳标准”作为新的国际标准横空出世。要知道,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精确追踪碳排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休止的测量和计算如一场噩梦。在世界碳交易测量和碳贸易谈判领域,需要组建大规模的官僚机构,用来确立举世公认的、可操作的准则,否则即使没有贸易战,世界贸易体系也会因标准的争吵濒临崩溃。而碳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参与权和游戏规则制定权的争夺将旷日持久。

  如此复杂的前景,中国如何应对?

  针对新兴国家的改革国际货币体制的要求,美国试图以捆绑碳货币的策略来应对。碳货币本位作为超主权货币的一种选择,可以使各个国家在此平台上交易结算。低碳技术发达的美日欧,将是出卖碳权,掌握碳货币发行大权的主体。而主要依赖于燃煤能源的中国则在碳货币体系中继续处于弱势。

  为此,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开发新能源,据保守估计将付出1600亿美元之巨。但如果在碳货币体系中被出卖,一周的损失就可能有这么多,所以再大的代价也应该承受。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才是关键,能否在全球碳交易体系建立之前有效降低碳排放,决定了中国在新体制下的未来。

  如果想在风能等高新科技领域获得美国免费的技术支持与援助,就必须接受美国的碳排放标准。如何争取代价低廉的技术输入,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国短期目标。

  遗憾的是,我们尚未准备好迎接挑战。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大多无疾而终,最终沦为绿色泡沫。

  汽车新能源为代表的产业升级迟迟没有进展,当国内汽车业高速增长期结束,当上游的钢铁、石化、冶炼、橡胶等产业被套上超排的绞索,汽车业自然无法独善其身。现阶段抢占的传统汽车市场,对未来10年来说完全没有意义,可能会被一纸法令勾销。如果不从技术上淘汰传统能源汽车,汽车产业就没有未来。

  从这个角度出发,开发绿色技术重于开发市场。我国车企少有实施类似通用的“绿色畅想”计划,可见还没有给予“低碳时代”足够的重视,如果不能在几年内扭转这种局面,未来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国 低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