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17日晚间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6月份中国减持了251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超过3%的减持幅度,是近年来持有量最大规模的下降。
备受关注的是,6月份海外投资者实际买入美国长期国债净额增加了907亿美元,其中第二大持有国日本,增持幅度达346亿美元;第三大持有国英国增加502亿美元,增幅更超过30.6%。也就是说,我国的减持与多数投资方的操作相反。
专家和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普遍认为,这种变动是正常现象,合乎利益也合乎情理。
市场普遍认为,减持直观地反映了对美元资产贬值的担忧。就在6月份TIC报告发布前不久,美国财政部公布了自8月12日起的一周内国债发售计划,750亿美元的规模又创下新的纪录。美国国债大规模增发,伴随着对收益率要求的不断提高,数据显示,整个二季度美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上涨近15%。“节节高升”的利率意味着债券本身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市场对美国国债越来越缺乏信心。
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介绍说,面对美国国债随着美元贬值可能带来的资产缩水,减持反映了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改变了外汇储备期限和结构。在操作上,倾向于购买较能反映美联储长期低息政策的短期票据,同时适当售出价格上升的未清偿长期国债,从而很大程度上防范了美元利率变动给我国外汇储备带来的减值风险。
此外,李扬认为,对美国国债的减持并不意味着我国持有美元资产总体规模的下降。今年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逐渐回暖,出现了股权类资产和私人部门债券价格上扬的趋势。管理部门有可能在减持美国国债的同时,增持了那些复苏前景比较明朗的公司股票、债券和基金。
另外,专家认为,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额度与各月我国国际收支密切相关。数据显示,6月我国进出口差额仅82.5亿美元,同比下降超过60%。国际收支顺差收窄可能限制了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
不过,由于美国TIC报告是以国别作为统计口径的,并不区分持有者身份,所以这种减持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我国外汇储备对美国国债进行了官方的减持。而我国外汇储备的具体持仓结构属于国家机密,不对外公布也符合国际惯例。因为,如果这种信息对外披露,其他资本就可以通过“搭便车”获利,抬高了我国储备运营成本;甚至一些恶意资本还会建立与之相反的操作头寸,使储备受到损失;“热钱”也容易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找到可乘之机。
金融专家谭雅玲认为,国际投资市场中,以自己的实际出发,适应市场变化就是最好的经营策略,不能以别国持有量的增减来判断我国投资的得失。我国是最大的外汇储备拥有国,也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我国的一举一动在国际市场上都高度敏感,此番出现的投资方向不一致,反而或能证明我国储备经营运作能力的提高。
谭雅玲介绍说,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上半年,美元价格波动无常,各种资产价格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各国一样,我国的投资判断也是相机抉择。从内部因素看,企业用汇量有所增加,外汇占款处于高位,这些都有可能是促成外储结构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