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前苏联石油:硬币的两面

2009-08-18 13:37:07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 陈卫东  
丰富的油气资源既是俄罗斯的“万灵圣药”,又是它的“万恶毒药”。上帝没有偏宠中国,所以我们奋起、改革,并走上了“中国道路”。

《俄罗斯石油的优势》是我的朋友老伊-迈克•J. 伊科诺米迪斯教授的又一本力作。去年5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前,我和他讨论过尽快出版中文版的可能。今年,该书的中文版终于面世了。
自1873年诺贝尔创立俄罗斯石油工业以来,在100多年来的大部分时间里,石油天然气是俄罗斯“权力的支柱和国家恒久不变的根基,是俄罗斯生命的血液”。在本书中,老伊教授与他的合作者、俄罗斯和前苏联问题专家唐纳•马里•达里奥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全景画卷。
俄罗斯与中国既有广泛深刻的历史渊源,又有优势互补、相邻相依的现实的大国战略伙伴关系。在能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领域,更是如此。“以邻为鉴”,从此书中我们应可获益匪浅。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第一天然气资源国、生产国和出口国,石油产量、出口量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1873年以来,石油天然气一次又一次地交替扮演着“万灵圣药”和“万恶毒药”的角色。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建立之初,为了扼杀这个新生的政权,白匪军和土耳其军队血洗了当时的石油中心巴库,屠杀了超过两万名主要从事石油开采工人的亚美尼亚人,使石油产量一下子下降了80%。
二战前,斯大林判断,苏联与德国的战争不可避免。为了争取宝贵的准备时间,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发挥石油力量的杠杆作用,把石油当成一种外交工具,出口给德国以获得流动支付货币。”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在德国人到达巴库之前彻底炸毁了所有石油设施,最终,德国在苏联几乎没有得到一滴他们最渴望的石油,这对苏联最终战胜法西斯德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斯大林式的工业化模式,其代价是高昂的。1928年到1938年期间,苏联的农业生产率下降了近四分之一。1963年,苏联历史上首次谷物进口大于谷物出口。为了进口谷物,苏联动用了国家三分之一的黄金储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赫鲁晓夫曾说:“像苏联这样的大国不能再忍受用大量黄金购买大批谷物的羞耻。”恰在此时,石油再次扮演了“万灵圣药”的角色。
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发现了巨大的石油资源储量并进行了开采。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期间,国际油价翻了两番,作为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苏联获得了巨额利润。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所获得的巨额硬通货收益,使苏联不必进行改革,从而为维系其政治体制提供了宝贵的金融资源。这样,至少在15年内,苏联不必再为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而忧心忡忡了。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油价下跌,苏联的石油产量迅速减少,国家的消费市场面临崩溃,基本生活消费品出现短缺。1991年底,在俄罗斯经济改革前夕,人们经常用一个词来描述其石油部门的状况:“灾难”。硬通货储备已经消耗殆尽,政府不但没钱购买粮食,甚至没钱将以前已经购买的粮食运到苏联的海港。苏联船只在国外港口被扣留成了家常便饭,苏联破产了。曾任俄罗斯代总理的盖达尔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想再次强调,苏联经济的崩溃和苏联的崩溃是由世界油价的下跌以及对开发西伯利亚油气田的战略错误所引发的。但是所有这些因素都不是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问题在于苏联经济固有的内在原因,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而这正是造成苏联垮台的原因。苏联的垮台不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应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当时苏联领导人拒绝走‘中国道路’,把所有‘中国道路’的拥护者都给枪毙了。”(“中国道路”,盖达尔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之路)
面对积重难返的僵化体制,尽管拥有巨大的油气资源,几代苏联领导人仍束手无策,任凭油价的狂风巨浪把苏联这条大船掀翻在石油的风暴中。在现代石油的百年历史中,中国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消费国,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起所有资源,包括人力、智力和体制的资源,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上帝没有偏宠我们,这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的万幸。我们必须平衡发展,我们奋起,我们改革,我们走上了“中国道路”,所以我轻轻地感叹:“好在中国不是俄罗斯。”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前苏联 硬币 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