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签署《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两国政府和政治层面对天然气领域合作已经不存在分歧。这是中俄之间继“贷款换石油”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能源合作进展。
弹指一挥间,自中俄建交,一甲子的风雨走过。站在60年一轮回的坎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深有感触地说:“2009年是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
中俄两国《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就是对“2009年”成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的重要注解之一。
6月14日至18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元首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聚集一堂,对政治、经济等重要领域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会后中俄两国元首就能源领域签订了一系列重要的政府间协议,其中就包括《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此举被视为中俄之间继“贷款换石油”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能源合作进展。分析人士判断,中、俄天然气领域合作协议很可能会复制“贷款换石油协议”方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室副主任张耀说:“中俄能源合作从最初意向发展到现在已产生实质性成果。”
框架初定
胡锦涛主席此次俄罗斯之行成果丰厚,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天然气、煤炭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及《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双方就制定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间合作规划纲要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还签署了信贷协议,规定为中国出口俄罗斯价值3亿美元的设备提供融资。即将出口到俄罗斯的设备用于俄罗斯和外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东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开展大型项目。按照所签协议,融资时限可达7年。
两国元首强调,全面推进石油、天然气、核能和电力领域合作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迈上新台阶。
胡主席之行最让能源行业关注的还是《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中国社科院俄欧亚研究所专家对外表示:“没想到《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么快就能签订,这对中俄天然气谈判来说是一次重大进展,表明中俄能源合作‘迈向第二步’。”
专家们一致认为,尽管此次《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只是指明了中俄天然气合作的方向,一些具体的合作细节仍有待两国油气公司进一步谈判,但此次签约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它意味着作为天然气资源国的俄罗斯与作为天然气输入国的中国,将在天然气这一两国能源结构最互补的方面进行对接。
“目前政府层面达成的协议是原则性、指导性的,还要求政府部门努力推进。从目前来看,政府和政治层面已经不存在分歧,但还需要企业间进一步磋商。在政府支持下,企业积极性会提高,速度应当会加快。”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国际问题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运认为。
据悉,中俄两国元首责成本国有关部门尽快完成上述纲要的协商,以便在2009年底以前举行的元首会晤期间批准。
合作双赢
中国拥有俄罗斯想要的美元,俄罗斯也有中国想要的能源。业内认为,中俄两国元首达成天然气政府间协议,实属势在必行,否则,对双方来说都将是极大的损失。张耀说:“中国对能源需求量大,与俄的距离也最近,通过陆上管道出口便利。中俄在管道修建方面已有一些共识,中国有相对充裕的外汇资金可以加强投资,俄也需要技术升级,提升俄石油产业现代化程度。”
受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石油企业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尽管已然债台高筑,俄罗斯在天然气勘探和开采领域仍然急需大笔资金。王海运尤其提到“俄东部开发的问题”。由于俄东部丰富的资源优势,俄在资金短缺的背景下仍旧加强了在那里的开发力度。不过东部开采的油气资源,未来往哪里输?这也是个问题。
王海运表示,东方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市场:需求量大、增长旺盛、潜力巨大;地缘上也有便利,运输条件上更有优势。东部开发后,加强与中国合作,是俄非常明智的选择。
“对俄来说,中俄两国达成天然气政府间协议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王海运补充说,“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管道不确定很大。乌克兰近年来与俄的矛盾不断,一旦出现不可挽救的矛盾,俄天然气产业会陷入极大的困境。俄罗斯将客户基础分散到欧洲以外,借此可以摆脱对欧洲供气的过境风险,并能利用这一做法刺激欧洲伙伴的立场。”
“对俄罗斯来说,俄目前国际处境困难,有西部安全威胁,也有北约压力,需要加强与中国战略协作和经济合作,重点是能源合作。双方共同的国家利益很多,这些也是此次合作达成的基础性条件。”王海运进一步分析说,“这也会给中国带来一些机遇。因为我国正在推行天然气清洁能源发展,扩大天然气的利用势在必然,所以我们与俄合作的下一步是天然气。”此次合作,中国将减轻自己对中东的过度依赖。
症结待除
业内人士认为,《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是一个趋势性、战略性的文件,预计中俄天然气合作还将经过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开花结果。协议虽然签订,但是中俄两国的天然气领域合作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就在协议签订同一天,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副总裁阿纳年科夫发表声明:俄罗斯无法按照原计划在2011年对华输送天然气,因为俄中两国尚未商定天然气的价格。
其实,中俄对华供气谈判已经进行了不下5年时间。虽说供气价格一直是双方谈判的阻力,但实际上,没有对华供气的管道基础设施也同样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中国社科院俄欧亚研究所专家认为,“就《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具体合作内容而言,双方未来最有可能推进的还是天然气管道”。对此,张耀的解释是:“将我国自采天然气、中亚进口天然气以及海外进口LNG比较来看,还是陆上管道进口天然气的效益最高,运输最便利,成本也最低。”
张耀认为,中俄天然气合作前景会很乐观。“关键在于双方政府层面将它作为一个基本政策,促进项目落实。细节的计算,并不是主要问题。”张耀指出,虽然中俄双方在管道修建、出口数量、投资资金分配、出口价格以及运输费用等方面需要进行谈判,但双方已达成合作意向,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只要没有干扰,总会找到共同点。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俄罗斯天然气协会主席瓦列里•亚泽夫6月初对外称,双方正在就俄对华供气线路和价格问题进行谈判。他说:“我相信,谈判最终将以签署规模可观的合同而结束。我们将长期向中国供应天然气。”
王海运建议:“只有遵循互利共赢理念和原则才能进行谈判。在合作上,两方都不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完全不给对方留下获利空间。成功合作的重大意义在于互利共赢和建立真正稳定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