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急速下滑的经济等待油价再降

2008-12-20 00:00:00 中国能源网   作者: 韩晓平  

12月1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并于当日下调国内汽柴油价格。在各方的不断呼吁下,国务院终于倾听民声,在全国经济下滑的大势下采取了降油价,救经济的措施。但降价幅度显然不足以重振经济,甚至可能使中国的制造业优势继续受到影响。

12月8日,手机新闻晚报上新华社在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中,破天荒地使用了“国内经济急剧下滑”,媒体舆论终于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自7月下旬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国内经济由于出口受阻,内需不振,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急转直下,北京的“冬天”似乎比纽约更冷。

10月份全国发电量比上年同期降低4%,增速同比回落17.9%,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逆转。据国家电网统计,11月份全国用电量同比下降达5.8%,情况越发严峻,降幅前所未有。电力需求是经济的晴雨表,能够最准确地反应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国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潘尔生最近在中国能源网“中国电力走势高级研讨会”上表示,根据他们对多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电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系数为0.993,也就是说电力需求增加10%,GDP实际增加9.93%。如果电力需求出现负增长5.8%,GDP还如何“保八”(保持8%增长)?由此,我们开始理解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真正含义。

12月9日,手机新闻早报中刊登了一幅照片,两个农村的孩子守望着一堆大白菜,报道说,河南大白菜3分钱一斤没人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何在?若不是油价太高导致运费过高,何以让农民白干一年。目前油价是2008年5月调整的,当时国际油价为120美元/桶左右。到7月11日,国际油价曾一度冲至147美元,但月底回落至124美元。此后,国际油价一路暴泻,8月底115美元,9月底96美元,10月底64美元,11月底仅剩54美元。12月8日,油价终于跌至40.81美元,而今天仅仅剩下36美元。一周前,美国新泽西95号汽油含有30%燃油税的零售价为1.649美元/加仑,折合人民币正好3元/升。

在狂跌的油价面前,价格主管部门却一直将两大石油公司当作受了大委屈的孩子,寻找各种借口护盘成品油价。今天的40.81美元若考虑美元贬值因素,人民币价格仅相当于2002年“911”前的27美元一桶,而同期国内93号油价低于3元/升,比今天的油价低3元多。即便考虑石油采购、运输和加工的至后效应,按今年10月底的64美元计算,人民币对应价格也仅为2004年9月的50美元/桶。那时两大公司处于收益最好的一段时光,当时国内油价3.66元/公升,与降价后的5.29元仍有价差1.63元,如果减去每公升1元的燃油税,仍有巨大的降价空间,至少可以再降0.5元。

在这次“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的争论中,各部门和各位专家都在强调提高油价对节能减排的意义,强调改革的“价值取向”要体系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强调高油价的欧洲“天有多么蓝,空气多么清新”,却没有考虑那些消费型国家人均GDP已将超过4万美元,没有考虑一个GDP两千多美元的制造业国家能够承载的油价是多少,把眼睛只盯在小汽车上,却忽略了高油价对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石油是经济的血液,维持着商品和人员了流动,油价政策将直接影响经济成败。中国有13亿人口,而且贫富悬殊,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解决基本就业问题,保持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是维持就业的基础,中国面对的严酷现实是全世界前所未有的。

按2002年可比价格计算,巴西的人均GDP早在1975年就是突破3000美元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四小龙处于同等水平。巴西采取了高油价和燃油税政策,使制造业和商业都难以发展,经过30年的波动与震荡,2007年人均GDP达到6842美元,但若考虑美元贬值因素,似乎还在原地踏步。印度在2008年6月在高油价压力和西方国家的威逼下,不得不放弃油价补贴,采取与国际油价接轨,但随后印度的经济随即陷入混乱,国内社会矛盾爆发,至今难以平静。

目前,国内的很多社会经济矛盾也与目前的高油价政策存在因果关系。各城市出租汽车和长途公共汽车司机不断“罢运”,归根到底与油价过高有关;沿海不少企业也是因为燃油价格过高导致原料、产品运转成本过高而失去国际竞争力,不得不破产倒闭,遣散员工;一向经营业绩状况良好的海南航空公司最近也陷入严重亏损,总经理陈峰表示:“现在国际航油价格已降到4000元/吨,而国内每吨8000元,使航空公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全国电力企业陷入全面亏损,5000大卡电煤在内蒙坑口每吨240元,到浙江电厂要700元,中间全是运输成本;由于粮食转运成本过高,使东北种粮农民和山东菜农的收益大打折扣,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时至今日,整个中国社会仍未意识到高油价已严重伤害了国家竞争力,是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节能减排”固然重要,但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发展阶段。现在看节能减排的目标已经肯定可以实现了,但代价是多少工厂被迫关闭?多少农民工失去工作?今天的中国不仅要面对印度、越南、孟加拉咄咄逼人的竞争,还要面对奥巴马恢复美国制造业的雄心壮志。难道我们真要“舍己救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中国能源网